什么值得买

带娃一年多,完整的娱乐时间几乎没有,只剩下无数零碎的休闲,也就是玩手机。

老实说手机上也没那么多可玩的,微博刷一圈,知乎刷一圈,抖音刷一圈,就没了,投入了时间,得到的只有空虚。

最近一两年超过一半的零碎时间则又被一个新app占据。什么值得买。

没想到薅羊毛也能成为一种乐趣。这是年轻时的我想象不到的。于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的快递变得跟家里媳妇一样多起来。尽是些几块几毛钱的玩意儿:纸巾,垃圾袋,usd线……从羊毛癖又发展出囤积癖。

贪便宜,人之天性。读书破万卷者如我,也没逃过这基因的桎梏。

抛开“贪便宜”这难听的说法,薅羊毛本身倒是件挺百利而无一害的活动。打发了时间的同时不害人害己,以微毫不计的成本获得足够的乐趣,真是性价比极高的娱乐。兼之还能不耽误带娃正事,更是难得。相比之下,逛街,旅游,看电影种种,不是费时,就是费力,甚至费钱,还和所有正经事有天然冲突,已经无法再容于我们这些有娃家庭。

先有娃再有其他,带好娃了再谈自己。这是养育者的信仰,也是逃不脱的宿命。

当然在羊毛之外,购物本身是有乐趣的,这乐趣来自于物质主义。有新东西的新鲜感刺激,也有因为生活舒适度提升而带来的幸福感。女人喜欢买衣服,化妆品等带来美的东西,男人则热衷数码产品,电子设备,受制于这些机械装置的掌控欲。殊途同归。

犹记得高四复读时期,除了有个智能机为伴。第二大的乐趣就是考虑下一部手机换什么型号。为此考虑了一整年。每到周末如果去上网,一定要打开中关村在线或者手机中国,看一圈评测,掂量下预算,隔着屏幕感受一下下部手机带给我的新鲜功能。

还没买的东西比已入手的东西的优势在于,目标可以随时更换。今天是A款,明天是B款。这次分析了A款的优势,下次又感受到B款的魅力,它不再是已经到手的那个优劣分明的具体产品,而成了可以随着心情变更的虚拟完美物。没到手的东西,才是最让人魂牵梦萦的。

一年下来,我也渐渐悟到此真理。于是在大学入学时,压根没有践行换机的决定,而是选择继续与旧手机为伴。这样看来似乎做了一整年的白日梦。但做梦也是一种娱乐不是么。梦境成真也不见得是梦最好的归宿。

现在回想起来,什么时候购物成了我实实在在的娱乐呢?肯定不是小学、中学时期,那时候头寸紧张,毫无经济自由,买本书都要被唠叨(甚至离家出走);也不是脱离亲友的大学时期,有了图书馆,在精神欲望刚刚满足,物质欲望还未疯涨的时期,购物只意味着坐很远的公交去市中心,逛一圈买不起的店铺,晕车,折腾,费时费力;更不是毕业初期那交房租都捉襟见肘的头几年,一时兴起给人送礼物,都是捡几块十几块的网红产品。

那是现在么?也只能是现在了,也就是往前推不超过三四年的样子。跳槽N次才换回了一点体面的工资,可惜刚刚有了享受的条件,又坠入婚姻养娃的泥沼。有贼心而没贼胆,钱包见丰,但也只能留待未来,投资养育、教育和预防不可预测的变故。所以我实际上说的购物,也就是以羊毛为主,刚需为辅。

再说说刚需。如果是切实需要的东西,现在再考虑起预算来,当然要比几年前更充裕。虽然我仍然选择了比较低的档位。比如手机,不到一千五的非主流品牌,倒也性价比无敌;比如电脑,也有两台。台式是之前工作散伙后二手价入的工作机,不到三千。当时刚想要的是另一款小型机,盒子大小,不占地,正适合咱这小户型,然而报价比后来买的这款高出一千块,也就打消了此念头,老老实实用大部头机器。笔记本是前年618独自选的联想性价比系列小新牌,不到四千。当时想着台式性能比较高了,笔记本选个性能够用的就行。后来则每每略有后悔,但也当主力工作机用了一两年。

就刚需来说,一步到位其实才是性价比最高的方案。然而心思活络如我,并不喜欢那种一个手机(就算是iPhone)用好几年的感觉。没意思,容易腻。所以宁愿搞个千元机,用个一年半载,就可以对着下一部手机蠢蠢欲动,然后观望半年,分析比较半年,最后实际也是两年多才换新。可谓之另一种节俭。

上车张大妈几年,才明白购物的快乐不在于物品的贵重程度,当然也不限于等待快递,拆开包裹的一瞬间。时常购得的几块钱的小物品也让能让人喜欢,有些做工精细而美观(就算是几块钱)的物品,就算是闲置,摆在桌子一角,每每看到也能让人愉悦。

购物的快乐,本质是物质文明的外延。没有对物质的欲望,物质文明也就无立足之基。并且因为新鲜的发明而增加的幸福感,也不该一股脑被归为智商税的范畴,而是切实可察可感的。

总而言之呢。我想说的是,购物不丢人。多多花钱吧,为个人增添幸福感,为国家拉动内需,为物质文明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