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人的材料

所谓看书很爽,选书很难。在经典作品堆翻过一遍之后,再想找些不让人失望的好书就不太容易了。尤其是浸淫书山多年,口味日益刁钻,不想捧声名煊赫但枯燥无味的大部头臭脚,也不愿碰火遍全网却文笔如流水账的爽文毒瘤。只是想看点有趣又有料的,真的有这么难吗?

最近运气不错,没有经由推荐,就发现了几本符合上述标准的好书。刚看完的这本,因为属于科普,更值得转述分享,叫《迷人的材料》。

作者以一张照片为楔子,依次介绍了照片中露面的十种材料,实际上就是生活中离我们最近的十种材料:钢、纸、混凝土、巧克力、塑料、玻璃、石墨烯、陶瓷……

可可爱爱

看几篇钢筋混凝土的历史,要比看一堆娱乐圈八卦踏实多了。何况八卦通常还不敢具名,上来就是AAB、某鲜肉、某小花,看得既血脉喷张又一头雾水,絮叨半天也就是仅仅发生在脑子里的幻想情节,哪能比身边看的见摸得着的科学本质更吸引人呢。

在这本书里,我也是第一次知道了金属和其他元素混合后,可以给前者带来新的特性(严格来说是第二次,上学时化学有教,可惜老师领进门,忘光在个人),变得更软、更硬、或者更耐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进驻了每家每户厨房的不锈钢。如果没有不锈钢,我们就没有坚固耐用的窗框、洗碗池和无色无味的保温杯了。看到这里时我才发现浴室的洗手池是大理石的,而厨房的洗碗池却是不锈钢的。有何区别呢?在书中找到了答案:不锈钢比陶瓷耐磕碰和磨损,更适合在跟锅碗瓢盆打交道的厨房使用。

不锈钢朴素、不起眼,但却够耐用。相比之下,陶瓷似乎正是它的反面。陶瓷虽然易碎,但洁白、靓丽,上釉后更显典雅,历史上一直是皇家贵族的专享(所谓官窑),如今则在作为餐具的竞争上更胜一筹,毕竟在导热上比不锈钢强多了。在我们家,爷爷奶奶喜欢用不锈钢碗,因为够大,一碗管饱;但宝宝一定用着漂亮的瓷碗,配一把可爱小巧的茶匙,健康无公害。另外作为茶杯,个人觉得陶瓷茶杯比起玻璃杯或者保温杯,更适合冲上一杯香气馥郁的绿茶。我试过用唐山的骨质瓷茶杯喝茶,泡好的茶本身就有一种美感,绝对是淘宝十几块钱的玻璃杯无法比拟的。

本书也加深了我对巧克力的认知。一直不知道巧克力是可可和糖配比而成。而且巧克力的诞生也有个“巧”字,竟然是一种专门被研发出来的食物。在可可的原产地,常年气温高企,人们喝了上百年的热可可,如此难喝,还甘之若饴,却从没想过降低温度即可让可可变为固态,再配合糖、牛奶,最后慢慢融化在嘴里,是多么美味而神奇的体验。

巧克力是作者的最爱,在文中有诸多溢美之词。受其影响,我也怀念起巧克力的美味来,才发现也有一两年没吃了,终于忍不住也买了几盒当做工(mo)作(yu)之余的甜点(当然不是难吃的黑巧克力)。

巧克力

另一个作者忍不住给与最大赞美,而我也深以为然的材料是玻璃。玻璃太神奇了,作为固体,它竟然是透明的,站在古代人的角度,这样的玩意简直想都不敢想。更神奇的是,玻璃的原料是沙子。这一点又突破了想象力。至于要解释玻璃实现透明的原理,得扯上一堆量子力学、电子跃迁、折射率甚至是麦克斯韦方程啥的玩意,就不说了。玻璃又太重要了,是透明的窗户让现代房屋住所得以“见天日”,让一栋栋反射着阳光的摩天大楼鳞次栉比。玻璃作为容器,还促进了化学这门学科的快速成长,最后在方方面面造福人类。而到了当下,显示屏、触摸屏,则已经成为我们从外界获取信息的第一入口。

另外书中还讲到了神奇的石墨烯——单层六边形结构的石墨、气溶胶——充满了气体的固体材料,等等。知识饱和度惊人,堪比连续剧版的回形针视频。总之,作为一本由材料科学教授、英国百大影响力科学家撰写的靠谱科普书,竟然还能这么有趣,十分推荐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