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上的摩西

听到《刺杀小说家》这部电影,我的第一印象是对原作者双雪涛感到莫名熟悉,似乎什么时候看到他的书;第二印象则是光听名字,刺杀,小说家,这个动宾结构,就很有想象力的感觉。但因为看过沧月《织梦者》的关系,仍然是抹不去的套路感。

一个因为崽子留在老家而空闲的下午,打开寂寞许久的55寸大电视,看完了杨幂和雷佳音主演的这部电影。虽说套路,也有创意和惊喜。比如主角的技能竟然是扔石子,比如小说家的重庆人身份(话说山城太适合魔幻现实主义了,参照《无名之辈》),比如四条胳膊的巨型boss带给人的震撼。最大的惊喜显然是特效和美术的部分。在故事中吃到满嘴狗屎的观众,就当自己观赏了一场银幕光影秀吧。

虽然是一种极不明显的嗅觉,但我依然能从电影里感受到一股子文学味:原书肯定比电影强。

周末跑了一趟荆州,去、回、加过夜,车程也就一个小时多点,时间并不算充裕,但也需要一点精神食粮填充百无聊赖的车程。翻阅电子书下载站,刚好看到双雪涛的短篇小说集——《猎人》。于是下载之。

第一篇就给我很惊艳的感觉:一个作家,偶然遇到一个声称要超越他的男孩,通过邮箱陆续给他寄来小说稿……当然结局是没有的。类似这种掐头去尾的短篇,之前也看过一些。但双雪涛的东西给人感觉更加玄妙,很有个人风格,但同时也带点作者是不是已经走火入魔的疑问。当然重点是文笔,长短句,读起来很有新意。类似的语感是以前没有领教过的。

在看过的有个人语感的作家里,和菜头、冯唐、李海鹏甚至郭敬明,双雪涛的文字又是一种气质。光是这一点就不会让翻开这本书的人后悔。

对比双雪涛我又想到猫腻和紫金陈,后两者刚好相反,故事一流,原小说却很难读,像中学生写的网文。果然小说也得讲点文采。

《猎人》是双雪涛比较近期的作品。翻了下豆瓣才7分出头,网上更多人推荐的是早期的集子《平原上的摩西》。摩西我知道,圣经嘛。看着这么西式的名字,虽然狐疑,依然打开手机下好了一本传入kindle。

相较之下,果然《摩西》故事更好。虽然在这本早期册子里,双雪涛的个人风格还未沉淀,充满了模仿痕迹。但写的东西更有诚意,故事更完整。全书光环主要集中在第一个中篇,也就是同名小说“平原上的摩西”。80年代的东北,悬疑犯罪,多人称叙事,结尾带点宿命感。

类似这种充满地方特色的短篇,之前还看过的是班宇和君达乐的慢先生。尤其是班宇,同样的八九十年代,同样的东北。虽然《冬泳》有诸多明星背书,时常出没于社交网站,但却是我没法看完的一本书。故事雷同的厉害,多看几篇就很腻歪(这也是大多数短篇小说的问题);更主要的是故事很琐碎,意思不太大。双雪涛的故事性也不强,但只要文字好,读起来就有快感。

说到阅读文字的快感,作为双雪涛大半个偶像的王小波(在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里有一篇《我的师承》,《平原上的摩西》里同样有一篇),有句话说得好:

所谓文学,在我看来就是:先把文章写好看了再说,别的就管他妈的。——王小波

有那么一段时间,我对现当代文学是产生过失望的。尤其是拜读过那些在社交网站上坐拥百万粉丝的大作后(典型如张嘉佳、东东枪、雪村、李承鹏等),也不算太差,但相比老舍、汪曾祺、钱钟书那代人是远远无法望其项背的。后来有机会了解到李娟、李盆,这种感受才好转点。在知乎里搜双雪涛,看到这么一条回答:

哪些瞬间让你对中国当代文学感到绝望?

《收获》《当代》《十月》《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小说界》《江南》《清明》《上海文学》《北京文学》《天涯》《钟山》《芙蓉》《花城》《鸭绿江》《山西文学》《坚果》《读库》……这些文学期刊一直在出版,你不知道,只知道晋江起点纵横。不说老一辈作家,40多岁以下的,盛可以、阿乙、曹寇、张楚、张慧雯、徐则臣、路内、葛亮、双雪涛、乔叶、姚鄂梅、鲁敏、双雪涛、魏思孝、唐棣、滕肖澜、李娟、李唐、周朝军、小饭、甫跃辉、马金莲、张怡微、孙频、于一爽、石一枫、尹丽川、何袜皮、朱文颖……你不知道这人,只知道郭敬明、唐家三少。然后你说你对文学绝望了,问题你和文学有交集吗?

才恍然世界之大。

总而言之,在书荒严重的最近,双雪涛给了我一点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