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聊

在我所认识的一圈人里,我恐怕是最容易“无聊”的人了。

挺佩服大多数人打发时间的本事:刷剧的,打牌的,撸串喝酒的。进入空闲然后马上开始一项活动,费不了几秒钟。而我总是很难做到。打牌?不会。玩游戏?兴趣不大。刷剧看电影吧,总要先百度豆瓣评分,生怕接下来的一两个小时被烂片浪费;出去耍吧,打开地图上下滑动,找不到心仪的去处。困境所系,一半号称选择强迫,另一半我们亲切称之为“焦虑”。

通常我更愿意就在街上散散步,或者去某个场馆运动,这是彻底的放松或者身体调节;也可以打开kindle(前提是在豆瓣上选中好评如潮的书),或者点开一集技术相关的学习视频,这也是彻底的“自我提升”,至少能保证焦虑离我八丈开外。当然,这两类事也就三分钟热度。

我挺想找一本描述古代人日常生活的书,远离朝野贵族,无关政治经济国计民生,只是探究一下他们在不干农活不读圣贤的时候,时间怎么打发。(还真有这样的书,叫《锦灰堆》)

众所周知,大部分现代人的闲暇生活无比单调,也就是玩手机。互联网带来了打车的便利,外卖的自由,同时也用信息流和短视频席卷了我们的生活。

好几年前我还是宿舍里唯一一个微博瘾君子,如今我能在抖音找到所有手机联系人。

点开我关注的人,一哥们的抖音点赞数破千了,我暗自一笑,还好我品味藏得深,每每被激起欲N击屏幕的冲动,都一一给按捺住了。我得尽量不留痕迹,并且把抖音app藏在手机二级文件夹下,省得被美剧爱好者和淘宝剁手党讥笑。

“无聊”这个词也很有意思。 通常会被大多数人称之为“无聊”的事情,其实还挺有趣。第一个能想到的就是之前微博上流传的那个中央美院的哥们,葛宇路,找一条还没命名的路用自己的名字起名,坐在街边的梯子上和摄像头对视。

而那些嘲笑别人无聊的人们呢,通常是握着个手机,陷在沙发里,对着不到六寸的电子屏幕笑呵呵。

当然,一个人“无聊”的时间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小时候多一些,中年就少一些,等老去了时间又重新多了起来。我们对世界的参与越深,可自由支配的“无聊”就越少,但偏偏是整天忙于工作,时间最少的中年,我们对无聊的忍受力却最弱,并且会千方百计摆脱它。

大概是因为我们都讨厌工作?当工作带来了生命百分之八十的枯燥的时候,我们会不惜代价,找回百分之二十的精彩来填补?

所以总结来说,无聊是这么几样东西:

无聊是生活的附赠品。

生活并不都充斥着精彩和跌宕起伏。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平凡人。不能今天坐私人飞机去伦敦喂鸽子,明天坐拖拉机去四川盆地农村体验生活。作为人人平等的一种属性,无聊是被普遍赋予的,但打消无聊的方式却在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变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