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我知道,京东是怎么冒出来的?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网购不说淘宝了,张口闭口都是“上京东”。不了解的,可能会问,“京东”是谁?而我想的是,京东TM怎么火起来的?

从中关村一个不起眼的3C柜台,到如今与阿里巴巴比肩的超级电商,短短十来年的时间,刘强东做了些什么?京东又经历了些什么?

这些问题恐怕只有天知道了。

这个天后来化成了一本书,名字叫《创京东》。

李志刚告诉我们,京东的崛起,在于它做对了三件事:

1.店商转电商

2.单品类到多品类

3.自建物流

听起来很简单是吧,你可以去再做一个京东试试看。记得用前女友冠名公司,然后找个网红MM办婚礼。

好了,下面严肃地讲一讲京东的崛起之道:

京东是个什么商?官方点的表述是平台级B2C,说穿了就是便利店做大了,成了网上超市。京东一开始就是干零售的,从店面开始,卖电子器件,学着亚马逊、国美苏宁亦步亦趋,坚持直营,也就是自己进货卖货,然后努力扩大规模,最终超越了所有的老师。彼时,刘强东的学习榜样,一直是脾气暴躁而意志坚定的贝佐斯。

拥有一身零售气质的京东,幸运赶上了中国乃至世界的电商大潮,并且刘强东天才地领悟到互联网的真谛:赚不赚钱不重要,规模多大才重要。因为有了规模,才有跟供货商的议价权,有了议价权降了价格,才能占领更大的市场。这样良性循环的跑道,谁傻谁不想上。

于是从一开始到后来很长一段时间,京东都是打着“拼规模”的旗号,在悬崖边开飞车,随时爆发,也随时等着破产。向全品类扩张,跟竞争对手打价格战(比如12年店庆,刘强东在微博上对苏宁国美挑起的价格战)拼的不是利润,拼的就是一个营销,一个自己活不成也要搞死对方的耐力,不包圆市场,不成其规模。

也亏是京东走运。中国经济起来了,有钱人多了,投资人像鬼子进村一波接着一波,接不完。每每在京东就要关门倒闭,或者举步维艰的时候,都会有“天使”带着一笔热乎乎的资金敲门送钱,张嘴就是:一亿够不够?不够再加两亿。

靠着疯狂打折,京东规模起来了,但刘强东没停下,再一次天才般地想到——或者说他一直考虑着——货卖多少还不打紧,我得满足消费者的体验。

在顺风一枝独秀的中国快递业,加盟店遍地开花,也连带着整个快递体验哔了狗,丢包坏包时有发生,网购体验真是渣一般的存在。刘强东听取了客户的抱怨,力排众议(这是事成的说法,事败的说法叫独断专行),再一次不顾成本宣称要自建物流。

于是有了一举成名的“211限时达”。

价格便宜,商品正宗,再加上送货快捷,这样的电商想不称霸都难。

当京东风驰电掣的狗步跨过昔日的对手新蛋、跨过强有力的巨头国美苏宁,跨过半死不活的老师亚马逊(亚马逊中国)时,站在这只金属狗面前的,是那只早已占山为王的贵族猫。

互联网细分行业的竞争往往是从群雄并起、硝烟袅袅到尘埃落定、两(三)足鼎立,比如团购网站的美团糯米,社交网站的微信微博,搜索网站的百度搜狗(360),但人们意识到,京东和天猫,两者的差别简直就像金属狗和贵族猫那样遥不可及。

天猫是为商家服务的,从阿里巴巴的采购项目,到淘宝的自营小店,到天猫的旗舰店;从聚划算,到直通车,到淘宝号称为商家提供的80多种营销工具,它无时无刻不是为商家服务。淘宝自己不卖货,赚谁的钱?赚的是卖家买流量的钱。所以买家只是他们的产品,给钱的卖家才是他们的上帝。难怪马云常说,“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而京东一开始干的就是进货卖货的“勾当”。京东直接面对消费者,就算是后来自建平台,有了第三方商铺,但消费者买了东西,第一时间找的还是京东,为其提供售后及相关保障服务的也是京东。供货商可以再找,客户却是丢了就丢了。所以京东的口号是“只为品质生活”。

京东虽然起来了,但它的脚步一直不停。

这只狗开始涉足更多的生意,就像BAT三霸,自建版图,处处布局,京东成了中国互联网三巨头的第四极,也尝试着在互联网金融、O2O以及外送生鲜市场布下自己的棋子,相信不久之后,京东白条、京东到家、京东生鲜,都会成为常常被提起的热门名词。

作为京东的忠实用户,除了偶尔想吐槽一下“怎么没货”“怎么又没货”之外,祝愿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先生的婚姻生活美满幸福,希望霸道总裁和网红MM的结合,不要成为中国婚配界的惯例,至少给广大奋斗在键盘和草榴社区的屌丝们,留一个纯洁的念想和YY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