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我发现了传播的真理

#新媒体之路

2014年夏,我逃出家的温室,进入另一个更大的温室——武汉,开始寻找人生第二份工作。投出的简历如空谷喊话,很快有了回音,是一家专司代运营企业微博的公司。

那个时候微博正火,香港中环和周永康的讨论刚刚结束,冰桶桃战也即将登陆中国,微博在中国互联网舆论场如日中天,连带着所有相关的职业都如朝阳映照下的菊花般绚烂(段子手收入已证明一切)。所以当我听到负责人跟我介绍公司业务,谈到他们从深圳回到内地迈开的创业步伐时,第一反应就是,卧槽!有前途!怀抱一种心有灵犀感,我和面试官相谈甚欢,对方对我的回答似乎也比较满意。总之,这是一场十分融洽的面试。但是,最终,我没去这家公司。

区区小公司,连个空调都没有,想让大武汉的夏天热死劳资吗?!

到了今年四月底,我们公司新来了两位同事,刚好就是以前在那家公司做事的。问起老东家的情况,都微微一笑,摇摇手,手语之间,我看到一只水盆中的鲫鱼,垂死挣扎,等待上桌。

这家公司的发展,似乎也象征着微博本身的境遇。冰桶挑战是微博在2014年仅有的几个热点话题之一,整体热度似乎有年复一年的下降趋势。自从被阿里巴巴注资之后,微博变现方式混乱不堪,发展方向也不知道被规划到淘宝的哪个卖家手里去了。

反倒是一直勤恳“创新”的微信,给自己圈下了一块块肥沃的地皮:朋友圈建立、公众号规则缕出、服务号与订阅号分化、钱包、微社区、摇一摇联系线下,乃至最近的腾讯O2O全平台解决方案。social network 两大巨头,一个无头苍蝇般左突右撞,一个运筹帷幄步步为营,情商与智商,管理与文化,高低立判。

至于我自己对微信公众号的认知,也有一个逆向的转变。

#对微信公众号的思想转变

在此之前,我一直觉得服务号对于企业来说,起到一个客户服务作用。服务号比如招商银行信用卡的查额度,中国移动的查流量,比网上查短信代码、拨打客服电话真是体验好太多了;订阅号则像和菜头或者小道消息这样的大V,以一日一更的资讯推送,刷存在感,限制于企业品牌和忠诚度的培养。这两项功能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并且要做好长期回报低于产出的心理准备,顶多适合于大企业,尤其是快消品行业的大企业。至于其他,功能有限。

所以去年的时候,我看到网上每一篇网文末尾都在推自己的公众号,就怀疑:公众号到底有多大价值?因为我自己很少看这些文章。而到了今年,半主动半被动地参与到企业号运营工作大半年了,才一次次见证到公众号的潜力。

就在前段时间,一篇以热门应用“足迹”为素材的图文在我的朋友圈火了,内容有关大学母校,不得不承认,不管是文字创意还是图片编排都足见精细与用心。我朋友圈的校友们几乎人人都转发了这篇文章。看到滑不完的刷屏界面,我才反应过来:这个微信号已经火了!

第二次是同行的微信。PPmoney也是鑫华士所在的互联网金融行业一家不错的同行企业(绝非软文,谢谢)。因为知乎上某篇新媒体问答推荐了这个账号,于是开始关注,关注后发现它的微信从一开始就是秉持自媒体方向,几乎每篇图文都拥有我之前理解的自媒体特征:原创、有趣、紧跟热点。而且能很明显看出一个不断上升的趋势,内容越来越精良,风格也越来越独特。

终于,在这个母亲节前夕,我见证到它的一篇相关图文引发的爆炸:最明显的证据是,阅读量从平日的2000+直冲最高100000+,几十的点赞人数也飙升到了几千!

我终于不得不承认,新媒体并不是一个虚妄的行业,互联网营销也并非那只温水中等待煮熟的青蛙。当看到一个简单的校园号或者本地号动辄几万阅读量的时候,我才恍然大悟:一切似乎大有可为。

#再说自媒体

前段时间,出于个人规划和朋友建议,我也建立了自己的公众号。某小伙伴提醒我:自媒体已经过时了。对啊,自媒体,这都是前年的词语了,过时不假,并且就我来说,公众号并不是很好的文章流量入口,更不可能是一个可以藉此成名的渠道(目前成名的唯一资本,是上火次数天下无敌)。

毕竟那些雄霸微信排行榜的大号们只有两种,一种本身就是名人、知名媒体,有另一个更强大的粉丝导入场所(如琢磨先生);另一种则是专注于分化资讯的营销号(如冷笑话精选)。这两条路对我似乎都不太适合。

于是我建立公众号的目的只剩下一条:让朋友圈中假想的阅读人数监督自己的文字质量,努力搞明白公众号的性质和朋友圈的品味趋向,并尝试抓住社交网络传播特征的精髓——哦是三种。

当我说“新媒体”、“自媒体”等等装逼词语的时候,其实我想说的是传播。在小的时候,我就怀疑自己的梦想是做一名直击各种真相的记者,出现在扫黄打非的一线战场,长大后放弃专业进入新媒体岗位,微信虽是个新出的玩意,却也让我找到了做媒体做记者编辑的乐趣。而它们的本质是共通的,那就是传播。

#传播的真理

已过世的乔布斯留下过一句千古名言:

I want to make a ding in the universe

每个人都不想白活一场,每个人梦寐以求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换句话说,每个人都想在短暂的生命中留下痕迹,大到改变世界,小到就算只有一声清脆的ding……

那些有天才的人,像袁隆平这样的,会去做科学家、做政治家、做艺术家,他们改变的是千万上亿人类的生活,技术、政策和艺术都会流芳百世;而那些肯勤勉的人,像铁人王进喜这样的(高考作文即视感),会去做工人、做园丁,他们影响的是几人几十人的生活,世界因为他们的存在多了一颗牢固的螺丝钉。

而那些既无天分,又勤恳不足的第三类人,他们学会了耍小聪明,用最小的努力换得最大的影响,于是世上有了记者,有了主持,有了新闻人……他们尝试着走一条捷径,用最简单但是也最有效的方式来改变世界。这个方式,我已经提到了,就是传播,我真正想做的事。

扯了这些高大全的,其实只是想引出最近的一些感想。以前微博刷的多,网文也看了不少,总觉得传播的关键点是干货、是笑点满满,是紧跟热点,在一个范围内,这个想法不错,甚至也被社交媒体达人金鹏远(杜蕾斯微博账号运营者)所承认。

但是你很快会发现,被营销号占领的微博,或者被抄袭风刮地无处可藏的微信,都自证了趣文趣图的无力感。

直到伟大的安妮那篇“对不起,我只过1%的生活”横空出世,乃至比较了校友圈的那个校园号,同行那篇写母亲的热文,我才恍然大悟(是的我经常恍然大悟),真正能引起主动传播的点,不是有趣搞笑、也不是干货满满,而是——引起共鸣!

“1%的生活”引起了年轻人们奋斗意识的共鸣,校友圈图文引起了校友们对母校思念的共鸣,母亲图文自然就是引起了感恩母爱的共鸣。这也正是为什么讲情爱或者励志的文章最容易被转载,为什么爱情电影和竞技综艺最容易引爆荧屏,毕竟,爱情和梦想才是最容易引起共鸣的东西啊!

……为了保护思想专利,详细就不多说了(恍惚之间,我似乎已经看到一条光明大道展现在面前)。

请细细体会!感谢阅读!

扫一扫加微信号(kuangtwo):

qrcode_for_gh_7bc722b10963_25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