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时候,穷时候

我爷爷也算个文化人。在我小学的时候,他的爱好就是听收音机拆谜语、对对子,家里也常有些书刊杂志。最近些年,可能视力减退,人也惰了,每天多半以电视度日,我常想,或许应该建议他去写写回忆录之类的,写的人锻炼了脑力,看的人,比如我,也确实想一览他们那一辈的岁月。但一直没提出口,如今他都七十出头了,身体大不如前,这话似乎过了时机。

前几天整理印象笔记,看到某个时期记的备读书目,逐一搜索下载,好像就一本《乱时候,穷时候》能看一看。于是这次出差,第一天就打开了看。网上搜索来历和作者,大吃一惊,居然是一位六十多岁学写字,七十五岁写书的奶奶写的回忆录。这不就是我期待的书么。

很久没有同时抱着期待和强烈的兴趣读书了。而这本书也确实没辜负豆瓣8.0的评分,朴实、好看、引人入胜。虽然只是回忆录,却是赤裸裸的旧现实,让人难以释卷的好故事。

印象最深的是三个故事。

第一个讲姜淑梅和他女儿。

她怀女儿时,已经有三个儿子了。因为孕感强烈,她跟丈夫说这个一定是个闺女,以为丈夫会跟她一样高兴。没想到丈夫生气了,逼着她去流产。她每天孕吐得难受,丈夫又天天在那摆臭脸,实在受不了了,某天下午独自跑去医院。医生跟她说,已经四个月了,再做有风险。今天早上刚死了一个。她说,我不怕死,死了也没人哭。医生拗不过,说那你等明天手术大夫在的时候来吧。

第二天,她叫上丈夫一起。丈夫起初不肯,觉得是个小手术,一个人去就行了。她说,医生说了,四个月做手术有生命危险,你非要做,就去给我收尸吧。丈夫听了这话,把她拦了下来,再没提过这话。

闺女健健康康出生了,这回轮到爷爷奶奶不高兴了,总是拉长个脸。刚出满月,婆婆就叫她去砖厂推车。公公倒没那么狠,跟婆婆说,一千多斤的车子,你倒是自己去推。

然而她上班以后,每天回家依然是干不完的活。闺女躺了八个月,爷爷奶奶谁也不抱。三弟结婚了,弟妹才给抱起来。弟妹说,你们这啥人家啊,孩子八个月了还不抱,啥时候能会走啊。到了一岁半,女儿才会走。

一九九一年,闺女得了一个海内外散文比赛一等奖,去南京领的奖。这时候,她才终于扬眉吐气了一番。

第二个故事讲裹脚。

那时候她还小,大哥在外边上大学,来信就说,不要给小妹裹脚,别让小妹受那种委屈。娘听了大哥的话。

别人家的闺女,六岁就开始裹脚了,讲究点的有钱人家,两三岁就把脚裹上了。

如果哪家新媳妇脚大,娶进门就要受气。时家媳妇因为脚大,丈夫看不上她,也不搭理她。去厨房吃饭故意往她脚上踩,她也不敢吱声。时家新买的小鸭子挤在门口晒太阳,新媳妇没看见,一脚迈出去,踩死了两鸭子。她自己害臊,上吊死了。

还有一家也是娶了大脚媳妇,夫妻感情本来很好。但笑话媳妇的人太多,丈夫受不了。特意去了一趟城里,买了红伤药。回到家给媳妇灌上迷糊药,等她迷糊过去了,把脚心的肉用刀子挖掉,再上上药。媳妇半夜醒过来,疼得死去活来。以后再没出过门。

裹脚的女人,大多数都不太能走路。她母亲年轻时候最犯愁的就是秋天拾棉花,拾一下午,回来还得做饭。两只脚又疼又热又难受,没处放,连腿都难受。晚饭做好了,脚疼得吃不下去。

解放以后,上面来了指示,宣传要放脚。一听说“放脚的来了”,那些大闺女小媳妇吓得到处藏。后来开了几次妇女会,大家才一个个把脚放了。几年以后,大家都说,这是毛主席做的大好事。

第三个故事讲她儿子出疹子。

那时候她刚刚跑到黑龙江投奔丈夫。住在家属宿舍里。条件艰苦的十几家人,一起挤五间土平房,没门没窗,连个暖瓶都没有。

刚开一个月工资,儿子就病了。同时期,宿舍里共有七个孩子出疹子。

她跟其他妈妈千叮万嘱,孩子出疹子怕风、畏寒,要多喝热水。可谁都没听她的。刘哥家老来得子,生了个女儿又生了个儿子,儿子刚六岁;丁哥家连生了三个女儿后得了个男孩,虎头虎脑的让人喜欢,也才八岁。两孩子总一起玩,都发了高烧。刘嫂和丁嫂也都是盲流过来的,想多挣点钱,怕耽误工夫,就打回一缸开水,放了些饼干,跟他俩说,渴了喝水,饿了吃饼干,然后上班去了。两孩子吹着过堂风,想喝水水也凉了。才八九天,两个孩子都死了。

她自己则第一时间就请了假,缝了布帐子挡风。不管白天黑夜,儿子想喝水,她都会点着三根苇子,把茶缸里的凉开水烧热再给孩子喝。

儿子睡着的时候,她去隔壁看左嫂同样出疹子的孩子。那小男孩才五岁,嘴唇和眼圈都黑了,左嫂还忙着给人家加工鞋底子呢。等把人叫回来,把孩子送去医院,孩子已经死了。

小于家更惨,五天死了姐俩,姐姐四岁,妹妹两岁。孩子妈妈啥也没干,孩子出疹子发高烧,她就给孩子凉开水喝。孩子没了,两口子哭了大半个月,领了工资就走了。

家属宿舍十三个出疹子的孩子,除了她儿子,其余的都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