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说一说,武汉到底有么事好?

与武汉这座城市朝夕相对,已经整整六年了。大学四年,毕业两年,花了这么久我才缓过劲,认识到一个严重的问题:恐怕,我会永远在这个准2.55555555……线城市生活下去了。

这个事也起因于去年五月份,老妈在电话里问:你想好了,以后是不是确定就在武汉发展。我毫不思索地点了点头。千里之外,老妈看到了我点头:

那好,以后可别后悔。

这话颇有惊悚效果,通常会吓得本来意志坚定的人下一秒情不自禁地后悔。我可后悔了:武汉有什么好,要榨干我一辈子的光阴?

如果要找个本地人聊武汉有什么好,首先你得先听懂一点武汉话。

方言是这样一种神奇的存在,外地听的人又烦又腻,本地说的人却是洋洋得意。在诸多不太“好听”的方言里,类似于上海话的矫情,广东话的精明,东北话的豪放,武汉话则听得人直想爆粗。想了解武汉话啥样的,可以上微博关注一个叫“ng家的猫”的博主,常发的都是些方言脱口秀视频,简单概括就是武汉话男版papi酱。初听确实很能让人乐呵乐呵,但细细品过味来,发现这哪是聊天、扯淡,分别就是在骂街啊。

武汉爱标榜的另一个,则是自己的饮食文化,其实也就是过早文化。

人们都说,在武汉过早,种类无穷,花样繁多。什么热干面、豆皮、油条、面窝、豆腐脑、糊汤粉、千层饼、欢喜坨、煎包、糯米包油条……但真正能习惯每天吃的,也就包子油条热干面的老三样,早点铺卖得最多的也是如此。除了包子热干面,其他的都分外考验师傅水平,要么咸要么淡,要么太辣要么太甜。真正能卖出名的,也就那么几家包子面摊。

吃过光华路的袁大头包子,也吃过兰陵路的三狗牛肉面,并没有勾起我再去多吃几次的欲望。尤其是兰陵路隔街相望的两家牛肉面馆,周末势必人流如织,御驾亲征过两回,回回嫌汤太咸,油饼太淡。只好痛苦地得出结论:武汉人趋之若鹜的早点,都特么重口味。

除了名不副实的早点,武汉同城会(微博)或者武汉吃了冒(微信)等等本地自媒体之流,也常常推荐些传闻极其火爆的路边摊。我看那文章图片里人流量感人,食物图色香味俱全,也不由得心向往之。并且在早些时候拿出了一些空暇周末,特地走街串巷,拜访了那么几家名店。却依然是不出所料地失望:

司门口的户部巷、首义路的美食街、江汉路的吉庆街、中山公园的万松园就不谈了,就说统一街的老万鸡架,江汉三路的片皮烤鸭,前进一路的刘二串串,甚至包括华科的西一食堂,推荐再多,也只是水平之内,吃不出该有的惊喜。

吃来吃去,真正让人回味不绝的,反倒还是那些正正经经的连锁店、品牌店、大一些的餐厅和酒楼:比如亮亮蒸虾、大溪烤鱼、鑫小城故事、刘胖子家常菜、武汉天地的蜜汁鸡翅,以及毫无悬念的海底捞火锅。

总聊食物,不免让人口干舌燥,牙齿打颤。聊一座城市,还应该说说它的历史文化啥的。

但是很可惜,武汉的历史分数也是差强人意。没有南京六朝古都的渊远,也不及西安一方古城的恢弘。外地人来武汉,问:武汉有啥景点?我们一般不太好意思提没啥存在感的古琴台,或者隔不了几百年的归元寺,只能先抬出“黄鹤楼”,昂首念一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讲一讲李太白先生当年的惭愧心情。

有啥好玩的?除了俄国人帮忙建的长江大桥,或者大而无当的江滩,只能强撑着面子推荐一哈武汉的商圈文化,说武汉就是比南京好,武昌汉口汉阳三镇,各有各的商圈。不过真要较起真来,商圈不也就是开着些全国连锁的美食店,卖些到处都有的衣服鞋子吗?

要再问,好看的呢?因为实在不好意思带人家去到汉口,看那一排建于民国颇有侮辱象征的洋人租界(虽然西洋建筑确实很美),也不好特地买张门票到武大拍日本原产的樱花。只好走一遭二环内外一圈未来的6、7、8、11、21、27号地铁线,瞄一瞄满城热火朝天的土堆美景,在工地旁拥挤的车流和人流里感受美好的未来。

这样一轮思量下来,我才发现自己对这城市竟嫌弃到了如此地步:好吃好玩好看甚至好听的通通都没有,有的只是满城挖越挖越堵的痛苦,以及一年两季夏和冬的悲伤。

然而嫌弃这座城,其实类似于嫌弃自己,嫌弃我们这一代:就像我,或者周边的一圈小伙伴,有的没赚什么钱,有的天天工作到深夜,跟这座城市何其相似,没有辉煌的背景,看不到确切的未来,摆在眼前的现状,也不值一提,不堪一击,唯独能做的,是当好一台地铁隧道里的盾构机,没日没夜,日日夜夜,一点一点的匍匐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