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和上上个世纪的那群或逗比或严肃的科学家们

1.众所周知,越是天才人物越是往往怪癖一堆,呈现在外人面前就是逗比一个。就拿以“三定律”驰骋江湖的牛顿同学为例。据说他早晨经常把脚伸出被窝,然后猛一哆嗦——就像鬼上身一样,一动不动坐上几个小时。还热衷于一些探索性实验,比如把大头针插进眼窝,在“眼睛和尽可能接近眼睛后部的骨头之间”揉来揉去,只是想看看会发生什么。

2.牛顿同学其实只是过于专注,更怪的家伙海了去了。比如1675年,德国人布兰德在发现黄金与人尿颜色很像这个重要事实之后声称,人尿一定可以通过某种方法蒸馏出黄金。他马上收集了50桶人尿,在地窖里存放了几个月。通过一系列奥妙的过程,这些液体终于变成了一种有毒的糊状物——结果他意外地发现了磷。

于是,在十八世纪五十年代之前,人们找到了提炼磷元素的好方法:号召士兵每日供尿。

3.地质学家威廉 巴克兰也是怪癖界一大鼻祖人物。他以吃遍开天辟地以来每一种动物闻名,他会以烘豚鼠、面糊耗子、烤刺猬或者煮东南亚海参来招待客人,这取决于他的一时灵感和是否有货。总的来说,他不挑食,唯一不喜欢的是自家菜园里的鼹鼠——“味道太恶心了”。除此之外,他还是粪便化石的权威,家里一张桌子几乎完全是由这类标本制成。

3.就总的科学家群体来说,怪癖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还是蛮严肃的,而且有时候严肃地过头。在十八世纪一个叫詹姆斯 赫顿的人即将开创地质学前夕,伦敦的绅士们流行起玩一些穿着礼服跑乡下挖石头的游戏。可惜刚开始,人们听不懂赫顿的理论在讲些什么东西,因为他宣讲论文经常是这样的:

在一种情况下,形成的力量在独立存在的物体内部。这是因为,这个物体被热激活以后,是通过特有物质的反应,形成了构成脉络的裂口。在另一种情况下,还是一样,相对于在其内部形成脉络的物体来说,原因是外在的。已经发生了最猛烈的断裂和撕扯。

就因为没人听得懂 ,赫顿一生都没收获什么名声。然而大约50年后,这股由赫顿同学开创的古奥义文风,随着地质学的火热也跟着风行了起来。这时候,越是看不懂的玩意越是被追捧。比如一本花了上千页研究“杂砂岩”形成与性质的书,竟然畅销到卖了四五版之多。

4.如果搞科学研究的,只是严肃点沉闷点,也没什么大不了,就怕误入歧途,发明一些人畜有害的东西。比如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一个叫米奇利的工程师,好好的工程工作不做,研究起了工业化学,然后就成功地把人类害惨了整整一个多世纪,还不止。

米奇利.jpg

他毕生成就有二,两种都是如雷贯耳的发明。一个叫含铅汽油。米奇利起初发现在汽油里加入四乙铅能大大减少发动机爆震,于是也不管铅作为一种神经毒素的恐怖性质,开始大力推行这一工业。之后的无数家汽油公司都大力生产含铅汽油,就因为这一潮流,在此后的若干年,大气中铅含量猛增——空气含铅会有什么危害?要不你吞一根铅条试试?

至于他的第二个发明,氯氟烃,也就是吞噬臭氧层的那玩意儿,就更不用细说了。

5.最后以一个段子来结束本文:

说的是十九世纪末的英国,因为一大堆科学突破,物理学成了最热门的学问,物理学家们也飘飘然,开始瞧不起其他领域的科学家。卢瑟福就说,“科学嘛,要么是搞物理,要么就是集邮。”最被他们鄙视的当然是搞化学的,就因为当年炼金术那档子破事。有个故事是,当伟大的奥地利物理学家泡利的妻子离他而去,嫁给一个化学家的时候,他吃惊地简直无法相信。“要是她嫁个斗牛士,我倒还能理解,”他惊讶地对一位朋友说,“可是,嫁个化学家……”

我一学化学的看到这里也是感慨万千啊

*本文为《万物简史》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