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能给予什么?

跟办公室的邻座一样,他每天负责处理图片,而我每天负责组织文字。但他一阵捣鼓,图片出炉,直观清晰直达用户内心,拿去装裱门楣也不在话下,最少也能让人产生一种美感;而我的呢,洋洋洒洒一大堆,佶屈聱牙废话连篇,却观者寥寥。这些鼓动性的、宣传性的、甚至带着点虚假的文字,他们的意义何在呢?更多时候,他们尚未完成属于自己的宣传任务,就已经湮灭于互联网的信息之海。网络浩瀚,最不缺的就是文字,毕竟,一个汉字,也不过是两个字节十六个比特而已。

带着这种想法,我重新审视自己空余时间折腾的这些东西。几十上百篇,有议论有抒情有故事,然而他们的读者是稀少的,也没感动几个谁乃至被收藏或者被传播,唯一的乐趣只存于创作者自己。它的本质是寂寞的自high,如同一场被矫饰的YY。至于作者自己呢,就像诞下无数鸡蛋的母鸡,他更多是在享受这个下蛋的过程,至于这些蛋最后是被人类拿走吃掉,抑或传送给孵化器孵出下一代,都已经与己无关了。他并非不想在除了一些下蛋的满足感之外能获得蛋壳破出小鸡的喜悦,但怎么说呢,大概他的蛋还不够圆润吧。

文字能给予人们什么呢?我想起每每在知乎读到大神雄文,都是酣畅淋漓的感受。那是人生智慧的光辉;或者看到一本管窥人性心理的研究书籍,被忽视的日常奥妙震惊。那是知识对世界观的扩展。然而“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真正能触动人心的东西必定都是沾满了经历与智慧的苔藓。如果没有厚实的积淀,写出来的东西更倾向于无声的呓语。

除此之外,文字大概能消解寂寞。一个与只好与自己作伴的人,文字是他从二维平面接触世界并与他人打交道的好方式。拿一支笔,或者一面键盘,打发时间并且赶一赶空虚感。这样的人实际上天性是焦虑的,在其他人在自己的爱好中乐不思蜀的时候,他却仰对穹顶,想在沉静的星空中寻找到一种叫“意义”的东西。现在我明白,当我们尝试追求心灵自由,意义感也常常可能成为另一种奴役。

韩寒有句话叫“表达过度,就成了表演”。贪恋书籍智慧,还只算是一种健康而无害的嗜好;但强调于以文字表现自己,就背离了文字的初衷:这也是作者们常常会误入的陷阱。以文字为精神生活,久而久之它也就成了他们对自我的定位与标签,借之以塑造自我形象或者向外“求其友声”。作为个人的一项特质,当然不算犯错。但长期浸淫其中,难免把爱好当支柱,把工具当全部,本末倒置,缘木求鱼。

更多时候,文字的问题是不能给予什么。如果一个人一天不看书,那太正常了;一年不看书,似乎也无甚大碍;至于那些一辈子不怎么看书的人(排除文盲),成长就业娶妻生子,也依然可以做到顺风顺水。获得世俗成功的,都是闯劲十足的实干者,最后落一个穷酸结局的反倒是那些书呆子,以及笔耕不缀的写作者。想起上次回家重读高中语文读本,余秋雨写道,“人世间的精神总是固执而消瘦的”。但这句话更像作者们对自己的宽慰之语。

文字是一种爱好,也仅仅是一种爱好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