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拯救一岁宝宝的精神生活

宝宝一岁以后,吃和睡逐渐规律,空闲时间反倒多了起来。

在把每个房间每张抽屉清点倒腾一番之后,失去了对这个九十平小屋的探索兴趣,只能像遛狗一样每天带出去溜达几圈。然而疫情反复,活动大受限制;天空也不争气,打开天气预报,常常一整排的雨水播报。无奈之下,还是得加强玩具装备的补充。

考虑到该年龄段短暂如流星的注意力,我优先考虑的是低价、大量的玩具购买策略。开上两个拼爹爹月卡,每周一张五毛无门槛券,应该差强人意了吧?经过这样几个月的玩具选购经历,对于玩具的采买和孩子的兴趣才终于有了一个基本的把握。

先说说我家最“高寿”的玩具,就是孩子爷爷在大半岁的时候就“高价”买入的两个电动小玩意。一个是按下能发声的小电话,一个是拨动开关就开始疯狂翻跟头的小猴。起码服役了大半年。

这两货昭示着一个玩具界的真理:宜动不宜静。这是我在后来又购入一堆玩意儿才领悟到的。

在宝宝开始会走之后,我首先购入的是小球和发条玩具。在不太会走的时候,第一次看到拧上发条就一蹦一蹦往前走的小恐龙,宝宝眼睛都要发光了。至于小球,则是整天价的在屋子里扔来扔去,五个小的,五个大的,再加上别处淘来的乒乓球等等,结果都扔得不知所踪。

接着迷上了推车,一会推自己坐的小推车,一会推家里的凳子椅子,还有继承自表哥家的学步车。后来以12块钱极高的性价比买了一只小鸭子推车,玩得不亦乐乎。几个月下来,依然还是最喜欢玩具排行榜头几名。后来买了个能装水果蔬菜模型的篮子推车,也是经常在家里推来推去。

宝宝在同龄孩子里走得早,好动,关键是腿有劲。也难怪她爱玩球,又爱推车。只要走起来,跑起来,动起来,她就可以乐呵一整天。真是所谓“屁颠屁颠”。

一个特例是玩具车。不管是惯性一推就跑老远的,还是回力往后拉放手就能冲出去的,或者可以变形翻转的,都不感兴趣。唯一玩过几次的一个小摩托车,仅仅是因为上面有个按钮一按就会发声发光。似乎车车(静态玩具车)真的可以作为区分男宝和女宝的鉴定神器。

然后买了迷你图书。九块九五十本,每本不到十页的内容。虽然还不会说话,却出乎意料地吸引了不少注意力。在被动接受地“教育”了几次之后,竟然还经常主动拿起几本推给你,意思是让你讲。讲到喜欢之处(前提是讲得抑扬顿挫,必要时候模仿下故事里面的动物语气),竟然手舞足蹈,乐不可支。时间长了还有挑有捡,只愿意反复看喜欢的那几本。

可惜纸做的书不比塑料,经不起折腾,没多久就掉的掉,破的破。接着我又试着买了硬壳的洞洞书,借了楼下表哥孩子的绘本,又充实了一阵子。可惜就像一阵风过,最近也不爱看了。倒是买的一本表哥家同款的发声书,每天都要打开往上面乱按一回。兴趣点也简单直白,只看动物、水果和音乐。

尤其是音乐。音乐对于我家宝宝就像精神生活的刚需,是上瘾一般的所在。每次音乐一响,不管当时是什么姿势,都要挣扎着站起来,开始上下扭动,仿佛是触动了身体里的某个机关。这也是为什么有些玩具能脱颖而出:能放音乐,就是好玩具。

经过仅仅是短短几个月的优胜劣汰,就算是瞎子也能看出能留住孩子注意力的是哪些东西。依然还是那些电动的、能发声发光的玩意儿。虽然明知电动玩具因为要装电池(or充电),使用有安全风险,维护也麻烦,并且在触发脑部活动上起不到啥作用——就像大人最舒服的阅读还得是看视频——但不得不承认这样的玩具起码不会浪费钱。

但万万不可污名化电动玩具。至少在我这几个月的选购经历之下,还是能找出一些经典有趣也不脑残的电动玩具。不妨推荐几款。

比如翻转猴。

比如扭扭鸭。

千万不要去买些大人都觉得无聊的玩意儿。如果大人都能乐在其中,那孩子一定不会失望。比如最近购入的一个哆啦A梦遥控车。

最后轮到那个经典问题:孩子的玩具,会不会太多了。有的人觉得,我们那代孩子根本没啥玩具可玩,还不是一样健康活泼乖乖长大了。我觉得这样的想法太双标了。大人的努力拼搏,不就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环境,不管这种环境是关于物质的,还是关于精神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多的培训班,还是更多的玩具,都是一回事。

而且在这点上又有我的一点私心。就是跟表哥家孩子的比较,人家的玩具才叫真的多,每次我家宝宝去他们家都可以玩好久。某次他家孩子上来,说不知道玩什么玩具,虽然我家宝贝还不会说话,却极其“懂事”的把围栏里的一堆抱了出来——多半是玩了大半年以上已经没啥可玩性的玩意儿——让我忍不住有些心疼,瞬间觉得我家宝宝也还没有享受到太多更好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至于以后的择校、是否能进高级的幼儿园和小学,暂且不提。至少在一两岁的档口,买几个几十块钱的玩具,多几分快乐,还是应该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