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安十二时辰到马伯庸

看完了长安十二时辰,这是最近第二本让人热血沸腾的小说了(前一本是乔治马丁的《沙王》)。妹想到浓眉大眼的马亲王也能写出如此让人欲罢不能的小说了。遥想之前《古董局中局》《我读书少,你可别骗我》等一系列让人打瞌睡的故事,其节奏把控能力、情节设置能力竟然突飞猛进到如此地步。让人怀疑是不是哪天在梦中得了马丁老头的真传。

唯一不变的,依然是亲王的脑洞。关于这本小说,他也说了,是某天玩游戏突发奇想,把刺客信条的故事放在古代会是什么样。再套上《24小时》的框架,一本精彩纷呈的历史(架空?)小说就这么诞生了。

挖脑洞一直是马伯庸的特长。从我第一次接触到他的作品,科幻世界上的《寂静之城》——讲述未来某天世界被全方位监听,笔上写的,嘴上说的都有了禁忌,当局甚至每天公布敏感词清单——到最喜欢的短篇《末日焚书》——讲述末日来临,必须靠烧书取暖,关于如何选书烧的问题——和最喜欢的知乎回答《什么叫做新闻写作中的“华尔街新闻体”和“倒三角体》——讲述如何用不同新闻社的特色笔法报道鸿门宴,都能看出,脑洞生发才是他小说的第一催动力。

细心的观众应该能发现,马亲王的脑洞并不是虚无缥缈的,一定有一个落点,那就是文化。他的脑洞都遵从历史,没有《史上第一混乱》那样的恶搞,只是挖掘不被正史记载的部分,融合想象力和幽默感,编排还不错的故事。这一点从他其他“名著”《殷商玛雅征服史》《三国机密》等可见一斑。

从口味来讲,马伯庸算是个标准的文人。写的书多,看的书更多,爱逛书店,专寻些冷门的书。比如之前写微博说逛书店翻到一本讲漕运、讲财政史的书,奉若至宝——也有过几百本阅历的我,听都没听过。

如果专业从文,那么讨论马亲王的文化水平,讨论他的名气和受欢迎的程度,也没什么稀奇。奇就奇在他从本科到留学再到工作,都与文字和历史无关。他学的是市场营销,工作进的单位是做电器的施耐德,在销售、商务岗位摸爬滚打近十年。从未抛弃所学专业,但在他的书里倒也完全看不出这些痕迹。

施耐德毕竟是民营外企,至少在不务正业上,马亲王比娘子关的刘前辈强了一点。至于工作上的低调与成绩上的反差,又能将将追平当年明月。

有人说马伯庸的文字缺少辨识度。这大概就是非专业作家的典型特征。但这另一重身份,与浸淫多年的理工科思维,似乎正是马亲王幽默感的来源。众所周知文人都有点酸腐和娇弱造作。这是幽默感的大敌。仔细想想但凡是身份多样的作家才有行云流水的幽默感,比如开赛车的韩寒、喂马喂羊的李娟、专业会计还会写程序的王小波……当然,妇科医生加企业CEO的冯唐不算。

马亲王还有个业余爱好是写段子,这也正是他幽默感的第一出口。在段子手横行的早年微博,他是跟“所长别开枪是我”、“天才小熊猫”、“叫兽易小星”等人混一个圈子的。可惜这两年段子风潮不再,每年的春晚段子大考也是惨不忍睹,马亲王的微博也更新见少。如果感兴趣,可以去翻翻他前几年的微博,尤其是关于儿子马小烦的部分。

但你最好期望自己不要在他书里看到那些段子,毕竟过时的段子比过时的水果还难闻。

关于马亲王,网上一直有两个梗。一个是祥瑞御免,说的是他早些年运气爆棚,朋友各种出事,自己却毫发无损,网上便传只要是他接触过的人都要倒霉。以致每次他在网上发文,评论都要齐齐刷一遍“祥瑞御免”,以免厄运缠身。另一个则是陨石遁,来自于他早年出版的一本小说,到结尾编不下去了,直接天上掉下一颗陨石,全剧终。让人直呼上当,简直要满嘴喷粪。

马亲王出道已久,长版的长篇都有十几本了。正值四十壮年的马亲王,写书似乎越来越游刃有余。这一点看最新的几本豆瓣评分即可。尤其是《长安十二时辰(上)》,都过了8.5。不过个人最推荐的,还是《显微镜下的大明》,一本讲大明时期诉讼案的纪实类书籍,评分更比前者高出0.2分。可见比起写小说,马亲王在历史上的钻研似乎更为精深一些。

最后说回《长安十二时辰》。怎么讲,此书前百分之八十我给一百分,最后结尾——我就当又被陨石轰顶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