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大概应该就是最近这几年,喝饮料成了一件不那么开心的事。
众所周知,冰饮料和空调是夏天的两大刚需。炎炎酷暑,汗流浃背之时,渴感迫切,热度爆表之下,一口冰饮料下肚的满足应该是愉悦感的巅峰。所谓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极度渴求后的极度满足,是多巴胺的狂舞。
然而舌尖的舒坦和激素的分泌,并不能抵消身体的抗议。在居家远程的头一年,因为每天饭后的一口冰汽水,喉咙终于在某个下午发出示警:持续的痒痒、咳嗽、连带吞咽不适,简单来说就是典型的咽炎症状。
起初我认为是某种特定款饮料的配方问题,比如代糖不可预测的不良反应,又或者是身体对某种口味过于敏感。然而在后来尝试其他碳酸饮品仍然症状复萌之后,我意识到,身体可能不太建议我去接触那冒着气泡的酸甜水了——虽然这是夏天里最能带来爽感的饮料。
如果考虑到酸性的刺激,把含酸的饮料排除,那么略带苦味的茶饮,或者单纯甜味的果汁又如何呢?
可能是个人体质问题。含茶饮料虽然听着健康(看着肯定不健康——像水喝少了的尿),却是睡意的死敌。尤其是考虑到我们这种几乎每晚都要和关灯后的漫漫黑夜作斗争的睡渣。作为咖啡的某种姻亲,茶饮当然更适合早上服用,但这又会引发本人的另一个体质问题:空腹喝冰极易腹泻。而根据实际的睡眠影响程度测算以及网上各种帖子推荐,下午四点以后就不再是品尝茶叶的好时机了,那么留给正常饮用的时间就更少了,几乎无法正常炫完一瓶大概五百毫升的量。综合考虑的结果是:慎重,再慎重。
甜甜的果汁又如何呢?老实说,甜品的最大问题就是太甜了。这个逻辑听起来有点奇怪,但又正是事实。几乎没有恰到好处的甜——排除混合了酸味和苦味的甜——也难怪奶茶店饮品的糖分选择总是被吐槽:全糖是要出人命的,半糖是因人而异的,无糖是难以下咽的。
甜其实是一种很容易腻的感觉,它只适合浅尝辄止。我相信任何一个成年人都不会专门去买糖吃,尽管相比望糖垂涎的幼年,他们已经实现了买糖自由,但纯糖已经不再能进入他们零食选择的菜单。市场当然也深知这一点,几乎没有专门供给成人的糖果类零食:糖都是被包装成儿童喜爱的样子,要么是又能吃又能玩,要么就纯纯是印着卡通图案的一袋子。
抛开身体的抗拒和味觉的腻烦,饮料的最后可留恋之处似乎就剩下它的功用了——这同样是老一辈人时常鄙夷吾辈生活不健康时不会想到的地方——那就是提神。现代生活的节奏快压力大,老一辈人当然未曾体会,因此也更不会意识到此需求的存在。早九晚六甚至早九晚九的生活,背后是大量脑力的耗费。整点的闹钟和忙不完的项目,容不下太多喘息的时间。因此有了打鸡血的需要,就像磨坊的驴子,年复年日复日的拉磨运转,不来几下鞭子实在激发不出足够的气力。我们与驴子的不同之处在于,驴子厌恶甚至害怕鞭子,我们却需要自己给自己几鞭子。只是这鞭子换了名字,叫香烟,叫酒精,叫咖啡,叫红牛,叫高温预警天气下的一口冰汽水。
因此,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原因,我,以及我周边这些既不抽烟也不喝酒的小伙伴们,似乎确实短时间内仍然离不开饮料。能做的只是,从不那么健康的,转移到稍微健康那么一丢丢的。从预包装保质期一两年的汽水,转移到保鲜几个月的NFC果汁,以及干脆就是一天内现冲现泡的茶饮。从甜度爆表的果汁,到苦中带甜的柠檬红茶、果味绿茶,再到苦到舌头打结的美式咖啡、涩到牙齿发麻的原味苏打。退而求其次总有其次,但要说放弃则是万万不能。
总而言之,饮料易戒,鞭子难卸。在找到更舒适更健康更容易与身体和谐共处的鞭子之前,再多喝几口饮料倒也无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