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是“开卷有益”,人人都说读书好。有的说读书可以提升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有的说读书可以增长见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有的说书读多了,什么都有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前两句还能自圆其说,后一句就纯屁扯了。其实哪有那么好,哪里存在一种只要做了就百利无一害的事?学习多了还会异化成博士呢,手淫多了还能害前列腺炎呢。我觉得这些成天吹读书多么多么好的理论里面,百分之八十那就是直接又粗暴的自我意淫。
下面我就以个人的偏见,来说说读书的几大坏处:
1.读书会让你更闷。以前听人说,简历里面写兴趣爱好,最好是多写写那种集体活动,台球啊篮球啊唱歌啊什么的,都好;或者写写特长:画画得好,歌唱得好。唯独别写读书。说到底,读书太孤僻,属于一个人的游戏。一个人和自己呆久了,话越来越少,变得不会与人打交道;心越来越静,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每次被拉出去,要么低着头红着脸,与姑娘说话细声细语的毫无爷们气概;要么半天屁都不放,简直无聊至极。
于是整个人就闷了下去。
2.读书会让你偏于感性,更文艺也更矫情。读书的人,在文字的海洋中逡巡、遨游、翻腾、打滚,久而久之,讲道理像议论文,说故事像记叙文,尽是些文绉绉的书面语,连骂起人来都诘屈聱牙拐弯抹角的,几句简单的“我草”都干巴巴的,没有生气。
文艺的另一面是矫情。同样是发朋友圈,不爱读书的一句话:今天陪女朋友吃榴莲,真他妈难吃!他偏偏要绞尽脑汁、虚以委蛇地写:流于齿间是酸腥,落于腹中尽甜蜜。毫不意外,在下面评论的几个都夸他好文采,但更多默默滑过的都骂他傻逼呢。
3.读书容易让人不接地气,理想丰满,现实骨感。读书,沉浸在精神世界的时间久了,对物质世界的了解也归于淡漠。简言之就是,有很多见识,懂很多知识,唯独不会着装,没啥爱好(爱好看书?),极度无趣。从古典主义的精神出发,这似乎是件好事,但古典主义都是些叫好不叫座的狗屁。你学富五车,却没一身能见人的行头,出个门见个人都邋里邋遢的,怎么相亲?谈何恋爱?可怕的是他们还统一地幻想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温柔婉转,同时还有着天海翼或者波多一样的酥情。
最后你只好说我就找一个同样爱好文艺的姑娘吧。但我告诉你,文艺的姑娘有理想主义情结更浓,她们爱的优雅学术男,可不是就知道读书的宅男屌。
4.读书会占用你大量的时间。青春宝贵,你可以把时间拿来与书本消磨,也可以把时间花在与现实打交道。老子说,吾生有崖,而知也无涯。意思就是说书太多了,怎么看得完。但偏偏有人爱较劲,没日没夜地看。看专业书的还好说,那些月览小说千百篇的高级书友,女朋友没交到,原来的哥们也日渐稀少,兴趣爱好一个没留,专业技能反倒一天比一天退步,最后退化成了典型的低级动物:书呆子。
5.读书,装的是一种叫傻逼的逼。有朋友圈的地方就有各种秀和炫。有的人炫豪车:快看我多有钱!有的人秀自拍:快看我多美!还有些人拍的却是网上“满200减100”批发回来的打折书。发的是最廉价最没看点的物品,心底还顶看不起前面两种人。
对此我常常很纳闷:这些不辞辛劳、不惜流量,勇敢秀书的朋友们,自信从哪来呢?书的“秀点”究竟在哪里?如果是想在社会普遍把书本当作无用奢侈品看待的中国,表达一份拥有奢侈品的兴奋之情,我尚能理解。但如果是为了突出象征精神生活的书本比象征物质生活的钱财和脸蛋更高雅,我想说你并未真正拥有精神生活。痴迷于比较,本质上正源于精神上的不自信。
5.读书会让你产生生活充实的错觉。读书不仅容易让人往外装逼(秀书),还会间歇性导致对内装逼——也就是不切实际的“充实感”。人家说,现代都市人晚睡的一大原因,就是出于对白日工作空虚的愧疚。于是很多人点开了网上书城,入手了kindle,准备以此把空虚感一举歼灭。
老实说,精神是值得鼓励的,但并不能以此说明这样的做法多么高明。读书或许能极大地驱散横亘于胸腔的空虚感,但它并不具备把生活(或者往大了说,生命?)经营地更充实的能力。
能充实生命的,是创造,而非消费。
忘了知乎上谁说的,读书并不比逛淘宝、看韩剧来得优越。剧是别人演的,书是别人写的,别人生产了剧目和书本,你只是卑微而无名的消费者。相比于搞得不好就流芳百世的创作者而言,你的消费不值一钱,聊做炮灰。
充实的第二大错觉是,它让你觉得自己在进步。就像逛知乎,读了某大神的文章,眼前一亮,胸腔一震,差点尿轰。其实,就像李阳的励志语录,留在脑子里的没有多少。你手不释卷,以为自己必将突飞猛进,眼看书单上的数字跳跃不止,简直要进入迷之高潮。最后呢,记住的只有理论的一些只言片语,真正能运用起来的更加寥寥不可数。
7.最后,读书会叫人上瘾,停不下来,于是越陷越深。最可怕的还不是以上六点,最可怕的是读书常常演变成一种习惯,深入骨髓,甚至传承后代(据说父母在孩子面前看书,也会引发孩子的阅读爱好)。一旦拥有此陋习,必将延续数十年,不得翻身。
所以,非万不得已,请少读书,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