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时候,我才穿上人生第一件“名牌”,那是个三线运动品牌:美克。专卖店就开在我们镇最繁华的两条马路交叉口。
还记得,久居乡下的一家人,逛街逛到店里,让我置上一身,还算人模狗样。店员说:一共xxx元。家人咋呼:这城里人,真是把钱不当钱呐。
最后,买了条一百多的裤子,穿了近三年。
三年后,我上高中。学习上,高考如泰山压顶,摧毁脆弱的我们只待时间;实际生活中,小伙伴们却一夜之间得了“启蒙”,开始热衷于聊一些谁谁谁穿的什么牌子,谁谁谁买了多少钱的表。见了别人买的好东西,就三五个凑热闹似的揶揄:哇,xxx真有钱。被揶揄的,打岔地笑笑:没有没有,那谁谁谁才真有钱呢。眼里却闪过一丝得意。
心照不宣的,男孩子们都开始比起自己的鞋来。高中的教学楼是水泥地板。好一点的鞋因为鞋板厚(后来我才知道都是板鞋,也就是——滑板鞋),能在地板上蹭出响亮的“刺刺”声。像我这样从乡下带来的,鞋底薄而脆,任你怎么跺啊磨啊,都是静悄悄的,还动不动把整块鞋底给磨掉了。于是只能看着小伙伴们,一个个暗地较劲,在地板上蹭出属于自己的鞋板声:刺刺,刺刺……
同一个寝室的,几个哥们相继也换上了品牌鞋:乔丹的,贵人鸟的,安踏的……(还都是二线品牌,耐克阿迪都稀罕,可见我们有多穷)一双最低两百块,这是我们这些穷鞋的两倍。我也渴望拥有一双,可很长时间也只是想想。于是,一边羡慕地听着别人的“刺刺”声,一边特别端正地,以踏步式前进,生怕脚底一个打滑,却没有该有的“刺刺”声,被别人戳破我的贫穷。
再后来,我终于也有了一双自己的名牌鞋,甚至后来鞋柜里一摞的所谓“好鞋”时,也才发现当年的我们多么可笑。
如果把名牌归类为病毒,而迷信名牌就是一种癌症。
对,就是癌症,就是迷信。我也免不了深受其害。
讲道理说,某些东西是应该讲名牌的,因为品牌象征着质量。比如固态硬盘,还是三星、闪迪、东芝的好,什么金士顿啊、创见啊,一些国产小牌子就别买了。这是技术差距;又比如可乐,你是打算买好喝畅爽的可口可乐?还是难喝至极的非常可乐?这是实力差距。再说,喝口饮料,满足下味觉,又不是精忠报国。
这时,品牌建立了辨识度,降低了我们在物质海洋的挑选成本。就像男朋友的高个子,女朋友美美的脸,帮你跳过人群,直达关键。
但更多的时候,品牌却给我们洗脑,从而施加了诡异的迷信。
你会更愿意买耐克阿迪,而不是特步361。你在心里暗示自己:贵的质量好。实际上呢,你根本没用过后面的两种品牌,或者你用过,也没发现多大的差距。最主要的原因,是你不好意思穿这种便宜的小品牌。那会让你显得low,显得穷。
你会更愿意用iPhone,而不是小米。也许iPhone确实比小米顺滑那么一点点,但小米低廉的价格也依然说服不了你。毕竟,手持iPhone你才能跃身为白领,而拿着小米就等于告诉别人:快看,这里藏着一枚屌丝!
发现没有,除了难以客观对比的小厂与大厂之间的技术差距,有些品牌人为提高了价格,抬升了自己的品牌阶层,让你对这些品牌产生了错误的认知。
不管是耐克还是特步,不管是六神还是SK-II,品牌,也只是品牌而已。它并不能够增加你的内涵,提升你的品味,赋予你一个人上人的身份。他们的区别,无非是一个来自大公司,一个出于小公司,一个贵(质量好?),一个便宜(质量差?)
卖得便宜的,让你用更低的花销获得了相对不错的体验。这是多么无私伟大的奉献精神!难道还做错了?
当然,错大了。错在他们不懂人类,错在他们不知道人类本性如此,不让他付出更多,就不会觉得你多么可贵。(回到了PUA泡妞学上的经典理论)
穿更贵的衣服,用更贵的手机,其实质是旨在各种明示暗示地提醒别人:我不贫穷,我很富有。
而富有,是一种荣耀。
当然,这个逻辑漏洞也很大:用iPhone的富人,不应该跟着苦逼的工薪阶层挤地铁;背爱马仕的富人,也不应该日复一日朝九晚五赶来上班。
也就是说,你伪装的、通过一两件贵东西描绘的富人形象,是脆弱的、单薄的、不堪一击的。
谁信谁傻逼。
所以,迷信名牌,真的有必要吗?
也许有人还是会把名牌当明星一样去追逐。因为他们或者追求质量,或者追求自我愉悦,或者,仅仅只是爱好而已。iPhone爱好者!索尼大法好!小米一生黑!
反正,我是打算远离品牌了。
再买手机,我想换个冷门的牌子,比如一加,或者ZUK,没有明显的或大多数人认不出品牌logo,扔掉在人前掏手机时纠结的自尊之心。
再买衣服,随意品牌,淘宝小野店也可,京东旗舰店也可。只要样式喜欢,好看耐穿。
然后再劝劝身边一心向往着一瓶SK-II的姑娘:那都是品牌营销!
当然,这个就不指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