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的故事

今天微信上有个老同学问我:

你听说过XX金融互助吗?

我第一反应是,没跑了,这又是上了庞氏骗局的当了。

老同学是大学时候的校友,女生,长得可爱,人也优秀,还是校级组织的干部。当时因为学院工作和她打过交道,性格温婉可人,有一种浓浓的亲和力。大三有段时间还在同一个自习室,经常有我们班的单身狗几只,专程跑来偷窥她,哥们一致表示,她笑得可真甜啊。

可惜,人有旦夕祸福,美女也有闪耀之时和沦落之日。

说沦落,好像有点偏激。就像前几天看到网友都在骂一个新闻标题:“昔日网红沦落为售楼小姐”,质疑编辑怎么能看不起售楼小姐。说得好,这个标题确实偏激,售楼小姐可比区区一个小编辑赚得多多了。

对了,“偏激”也是我拒绝她之后她对我的评价。

偏激?这是说哪里话呢?我只是见怪了各种打着“金融产品”旗号的妖魔鬼怪。

毕业近两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我在一家金融公司做事。但注意,这是一家民营机构,更是一家互联网金融企业。14年末15年初,“P2P”西风东渐,祖国大地上各类互联网金融公司落地开花。作为华中腹地,湖北奋起直追,不过一年时间,也有上千家P2P公司陆续开张。我亲眼看到一家专门搭建P2P网站系统的技术公司趁机做了起来。

武汉,这块低调又平庸的奇葩之地,大学生像泰迪一样泛滥成灾,却从没有诞生出几家有影响力的大公司,当互联网的浪潮在北上广汹涌澎湃时,内陆武汉还是静悄悄的死水一潭。举目望去,人才如涓涓细流汇入北上广深,京东、美团、滴滴各种互联网创(chao)新(xi)项目噼里啪啦在北京、深圳、上海一一爆发,而仍处于前工业时期的武汉,以及扎根于其中的武汉企业,做的依旧是炒房卖房、建桥修路,或者是进货和卖货的老勾当。

在P2P风起前,武汉的民营金融公司也有不少。你猜猜他们都在忙啥?

卖原油,倒期货,炒股票,仅此而已。

听一哥们说,在此之前,原油期货堪比淘宝爆款。好多业务经理就靠这两大法器,买车买房,白手起家。以至于后来P2P如火如荼的时候,哥们的亲戚依然在原油期货市场上坚守不肯动摇。

想想也知道,原油期货是个什么东西。如今经济水平起来了,人们都攒了点钱,有了基本的理财需求。钱多一点的,还轮不到哪家公司来推介,早早持卡排队血洗了一家又一家的售楼中心;没那么多钱的呢——余额在10w到50w之间,群体就更庞大了——正踟躇于各类“金融产品”,本土企业们充分发挥了为其分忧解愁的雷锋精神,绞尽脑汁,巧立名目,目的只有一个——掏空他们的口袋:

“想投资吗?想财富增值吗?想获得20%超高的年化收益吗?”

一种是买黄金,据说黄金都保值(不过黄金单价低,大多数人买几块镯子项链也就完事了)。一种是炒股票,但通常是被大盘暴击。关键是这两样都没啥技术含量,普通人自己也能搞定。于是金融公司们搬出了原油、期货(还有保险、域名、甚至类似3M的“金融项目”)。

黄金、股票、原油、期货,域名,保险,名目繁多,但哪些真的有投资价值?哪些又是百分之百的坑蒙拐骗?这也是件见仁见智的事情了。反正时间久了,大家对这些东西也麻木没兴趣了。

金融公司们正发愁找新项目呢,好了,互联网的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P2P。

P2P,简称个人对个人的借贷服务。理论上的P2P是这样的:A有一些余钱,也就是有理财需求;B有房/车,却缺钱做生意,也就是有借债需求。B来找公司,把房子(或者车子)折价抵押(比如评估为80万的房子,做价为50万),企业把B的这50万的借款需求发布到网上,由A(或者很多人,100块起投)申购这一项目。限时1/3/6/12个月,B归还本金及利息,直接返还到A的账户。平台赚取利息差或服务费。

但针对P2P行业的监管条例迟迟未出台,导致部分企业并未真正按照P2P的模式做生意。P2P也就是他们借来的一个新概念,跟原油期货差不了太多,唯一不同,在于有政策支持,政府背书(李克强提的“互联网+”概念),做起来顺风顺水,再加上欧美血统,互联网创新模式。于是,P2P成了更高一级的“投资渠道”。

于是这些金融公司虚构了无数个借款人B,虚构了不存在的借款项目,不存在的房产/车辆抵押合同,直接把钱忽悠进了自己公司的腰包,把这笔钱当风险投资,自己拿去投项目了。

原本,P2P的核心是分散投资,通过实物财产抵押让降低风险。但是当企业私设资金池(其实已经犯了非法集资罪),为自己的项目做融资的勾当,风险就在无形中被放大了数百倍。以至于15年一开年,我们就听到了好几起P2P公司倒台跑路的新闻:武汉的财富基石、盛世财富,北京的e租宝等等。据说财富基石一倒,几万武汉人血本无归。可怜那些无辜的爹爹婆婆,辛劳了一辈子,最后 不仅折了儿子的结婚钱,甚至把自己的棺材本都赔了个干净。

到了16年,P2P的名头彻底臭了。我所知道的P2P公司,都关闭了线下门店,部分转型做起了新三板股权投资或者别的金融项目(供应链金融?校园分期?比特币?)。只要市场还在,只要还有爹爹婆婆们的钱没亏完,这些名目就总是能前仆后继,一天换一个花样,也无非是换汤不换药,换一种套路忽悠你。

最后,问题来了,到底有没有靠谱的理财方式呢?肯定还是有那么一些的。银行的理财计划,余额宝理财通这样的互联网宝宝类产品,专业金融公司的国债、基金等,都算得上合理的理财渠道。

再PS三点:

1.理财就是理财,理财不是投资,理财的前提在于保本,它是为了抵消通货膨胀下银行定期的负利率,如果一个项目可能导致你血本无归,那叫投资,不叫理财。

2.基本上,年化收益率超过10%的所谓金融产品,都有肉包子打狗的风险。

3.没有万恶的金融产品,只有万恶又贪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