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笔记1:微博

11年崛起,14年衰落,16年焕发第二春……越过了7个年头的微博,总算是在移动互联网(web 2.0)时代站稳了脚跟。

鲜有一款产品能从衰落中重新复苏,在互联网界,今年的主角是小米,别忘了去年可是微博。

微博究竟做了什么,能够在被朋友圈、默默、今日头条围剿的焦灼局面中起死回生?可能最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的,是14年起开始担任微博CEO,人称“新来的”的王高飞。但他显然更愿意把时间拿去思考下一款广告加在哪。

那就我们自己来看看吧:

1.从评论区看如何扩张社区广度

作为长达四年的微博老用户,就我自己看到的第一个亮点,在于微博评论区的改进和优化。

第一个把评论区玩坏的,应该还属韩寒。

微博应该感谢韩寒,14年的“韩三篇”,下探了微博的深度,引来了一众有影响力又话痨的大V,之后为宣传电影开发的热评玩法,又给运营人员指明了新的方向。

有人说评论区越改越像朋友圈,但我觉得它是慢慢变成了移动时代的新贴吧。因为朋友圈大家都自说自话,只有贴吧才是以话题分类,达成同种话题的高速聚合。当每一条热评微博都变成了一个微型贴吧的时候,你可以想象,微博成了什么?相当于万亿个百度贴吧的集合体!

百度贴吧的高人气就不说了,看看帝吧出征的盛况便知。贴吧本身也是非常经典的社区模式,至今无数社区型网站也还是跳脱不出贴吧、论坛的老路子。

从热评置顶,到图片评论,再到评论可留言,微博的作战思路非常清晰。一方面靠快速更新的信息流俘获人们的碎片阅读时间,一方面又扩建评论区,提高互动率并催生二次高质内容。而其成果也的确惊人,只需要想一下,当你阅读微博的时候,有百分之几的概率会打开评论区看看?——反正我的频率是80%……

2.从热搜和排行榜看如何玩转社区深度

热搜和排行榜是运营人员权力最大而动作也最多的板块,微博刷多了就会发现它们一直在调整,一会是这个被折叠,一会那个被推上首屏。不过总体的趋势只有两条:娱乐化、视频化。

起初,榜单是第一位的,首推1小时榜,我最常看的24小时榜在折叠位置,各路营销号和明星为上榜单绞尽脑汁;

现在,安卓版微博发现页四个tab是:视频、头条、榜单和本地信息。视频页抢快手的生意,头条页拉今日头条的客户。看来微博很清楚竞争对手是谁:必须要盯紧碎片化时间,牢牢把握舆论和社会媒体的口子。有这个智商也挺不容易,不像支付宝整天眼馋微信……

不过单把发现页做好是远远不够的。在微博刚普及的那两年里,玩微博可比上微信门槛高多了。每当我像周边的朋友推荐微博时,几乎同样的回答是:不知道该关注谁。一个碎片时间消遣软件,为什么还要用户手动去做那么多操作才能正常使用呢?

因此,最新版的微博客户端首页,原来显示用户昵称的位置,一下分裂成了两个tab:关注、热门。这样用户在刷不出新鲜事时,切换进入热门信息流的概率就更大了。

把关注信息和热门信息杂糅在一起(配合智能时间线和各种推荐、热门、广告食用效果更佳),把用户自己想看的和想让用户看的内容以看不见的速度慢慢重叠,直到两者完全部分界限……你会发现,再做起营销和广告来不要太容易!再来看时间线简单的twitter,真。良心,也难怪会一直走下坡路。靠工程师运营的社区和一批精明商人运营的社区就是不一样,而这也间接说明中国网民可能确实是智商最欠缺的物种……

3.从大V出走看如何把握社区边界……

这个不用说,言论的尺度在这几年都是收紧趋势,微博又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商业化(也就是娱乐化)道路,公知大V从污名化到渐渐不受关注直至出走,其结果完全可以预见。

不过在维权、曝光、撕逼的需求上,微博会永远是最好用的那个。

4.视频为王,回答助攻

16-17年,微博最大的变化在于短视频、直播的热闹,回答的爆红。一个具有网状属性的社交媒体,微博是追星的最好舞台,而这个追星,从来都不专属于娱乐圈大众明星,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声名在外的商人、匠人,都可以在此分一杯羹。

以回答为例,16年下半年微博回答全面发力,一举灭掉在线问答创始平台分答,大V属性薄弱的值乎就更不用说。据说排头部的几个回答大V,月收入可以轻松过百万。在线问答简直是专为微博而生。

直播也是如此。没有繁琐的网站登录、房间号,在微博发起直播就像发一条博文那样简单。可惜大概是一直播投入有限,这一块资源被浪费严重。

5.总结

其实微博是个好东西,虽然眼看着微博美股强势走高,微博始祖twitter却一路看跌非常让人迷惑。但这抵消不了微博作为一种社交形态的高级之处。(还是印证了那句话,互联网不存在抄袭,只有创意是否被最好地执行)

在我看来微博的高级之处在于两点:

web 2.0的高阶信息聚合形态(尤其在微博开发了评论区之后)。这一形态集社交工具、贴吧类社区、网络新媒体三大优势于一身,理应在人人一台手机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掌握最大的信息流入口,就流量入口言之,今日头条过于畸形,网易新闻迟早淘汰(君不见现在网上播新闻,经常说剧xxx微博爆料,图片文字全从微博抠么)。

第一且唯一的网状社交媒体。微信其实也差强切合社交媒体的定义,但它更像是社交+媒体,而不是社交媒体。更具体点说,微信的社交(聊天工具)和媒体(订阅号)是完全割裂的,在朋友圈中完成封闭。其他的各种新闻类APP包括今日头条也都跟社交打不着半点干系。可能在社交方面,微博相对薄弱,但在陌生人远距离社交(区别于微信的熟人远距离社交和陌陌的陌生人本地社交)领域又是独步天下。

因此我很看好微博的未来,也常常因为发现身边有人不玩微博感到不解。不过这也正好说明微博还有很大的潜在市场可挖,相信在“新来的”CEO来去之间的带领下,微博终能与微信平起平坐,在移动互联时代坐上属于自己的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