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跟微博上结交的某基友聊天,发现和他异趣诸多一致,最大的相似就是本能地排斥故乡,无时不刻不盘算着离开父母远走高飞,而且是越远越好。于是问他一直迷惑的问题:为什么成年之后男生大多都想离家越远越好,而女生却依恋着家人呢?他说,因为她们没有事业心。
现在细细咀嚼这个问题,觉得有没有事业心倒在其次,真正的难题,还在于成年之后独立自主意识的萌发。当你自己想往东,而父母凭着“大半辈子”的经验告诉你西边才是好去处,矛盾自然产生,而且绝难调和。自我意识沉睡并茁壮成长数年,这是第二次和深根般的父母之命发生直接冲突,这一早在青春期就埋下的种子,只是因为种种原因被持续压制,终于在毕业或者临别之际重新复苏。
父母之命,我们联想到的第一句话就是“为你好”。怎么不是为你好呢?父母自己辛辛苦苦大半辈子,久经磨练,对世事和社会百态都有了自己的一套应对方式;而你作为他们最宠爱最放不下心的儿女,他们不仅会倾尽所有,而且一定瞻前顾后,唯恐你碰壁流血受一点伤害。既为人父母,天性就有宠爱过度的潜能,而他们的本意不容也不该得到道德审判。
父母的问题,是参考系的问题。如果我们还是黄毛少年,每天愁眉的是升学是考试是邻居家小孩的生日礼物,那么父母的担忧再合理不过:区区小儿,何时才能懂礼识礼啊;可既然年方及笄、弱冠,对生活费的来源也有了该有的羞耻心,那么父母的一步步的放手,不仅必要,而且必然,有如龙应台说的目送。可他们的角色转换,并没有理想的那么倏然。就好像我妈常说我及一干表兄弟们:你们不管长多大,不管是恋爱结婚生子,都是我们眼里的孩子。既是长不大的孩子,以对待孩子的心态施加过度的溺爱,自是可以理解的了。
成年之后,父母本应从权威、照料者的身份转换为旁观者、支持者,但儿女的弱小,对自身照料的无力(尤其在当下环境下,毕业都才是刚刚开始,又何况仅仅是成年),使他们不知不觉延续了这两种身份。并且一经延续,就很难自我发觉。然而儿女自我意识的生长却不受他们左右,一定要在听话和独立两面寻出一个出口来。两面冲突既点燃了父母与子女的矛盾,拒绝沟通之下更无益于矛盾的缓和;而且两面都各自愈发顽固,权威的更相信自己的权威,独立的更迫切希望独立,想要破局更发困难。
沟通的困境有无数种形式,父母与子女的冲突也是其中之一。这类困境的显著表现在于双方都自认正确,并且坚信不疑。但既然属于沟通之难,那么它们的解决方案也是老生常谈:沟通的问题,非沟通无以解决。怕就怕阴奉阳违,或者不顾对方感受的对抗或指责。把爱逼迫成恨,或者因为同一目标不同处理方法结成的误解,都是毫无必要的。如果丢掉耐心,直接一逃了之,将那些本不必要的心结拖延下去,直到哪一天双亲作古,作儿女的,恐怕又该悔不当初了。
俗语云,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因爱而结的困境,也该由爱化开。在这个问题上,做父母的,不该诉诸伦理习俗,言及孝或不孝的大问题;而有时候过分的坚持,恐怕也会有控制欲在作祟。该放手的时候,再有不舍也得尝试着忍痛而行。做子女的呢,自然要牢记体谅是第一位的,父母养大不易,恩情永记在心。但又不能忘了,人生总是自己的,别人安排再好,终究不会替你来过这生活。做出自己的选择,为自己的选择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