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暑假都乏书可陈。
之前因为重温以前读科幻时期最爱的中篇《竞技场》,而去搜索了作者,找到了他的短篇集《宇宙无事发生》,还挺惊艳。
接着又陷入书荒了,也受工作上愈发劳心劳力的影响,没有再开新番的力气。于是就着微信读书书架上李娟的《记一忘二三》再看了一遍。其实看书就我而言,一是打发无聊空闲而短暂的那一点时光,二是主力右眼上班用累了,于是戴上眼罩锻炼一会弱视的左眼。就像晚上基本都是趴着玩手机用电脑是为了休息腰,或者用触控板是为了休息手腕,其实和上进或者充实都搭不上边。
另一件值得一提的事是决定彻底抛弃简书了。因为没隔多久两次出现费劲写了一晚上几百字结果发现没保存,这太难受了,原本计划写个一万字的长篇回忆录也卡在五六千字,断了思路。尽管这个网站也算是陪伴了我十年,毕业后开始记录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在简书上开始的(毕业之前用新浪博客,那界面UI,太史前文明了)。但是眼看着曾经小清新的网站越做越差,也只能忍痛割席了。
在评估了多种在线文档方案之后,决定回到程序员的老本行——vscode+github。一个支持储存、同步、版本回溯的终极方案,让全球几百万程序员受益且没有差评的产品,用来做区区的文章记录应该是大材小用了吧。
再回到看书的问题。《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是因为偶然刷到一个公众号作者的推荐。那是一个同样30出头、做着程序员,状态似乎跟我差不多的作者。所以还关注了一段时间。结果发现哥们主题散漫,说白了就是流水账,也没啥文字技巧。于是也就放弃关注了,但这本书我还记得。某天突然发现了一个下书很方便的z-library网站,刚好首页也推荐了这本书,就下来看看。
最近媳妇忽然想看电视,借去了我的小新平板,于是我放弃了微信阅读上看到一半点小佳的《蜉蝣而上》,重新捡起kindle(这类新书总是没法下到电子书版),下了《蛤蟆》很快看完了。
中间还有个插曲,是意识到mac给kindle传文件的体验依然很差,于是一番搜索,发现只需要把国行亚马逊账号退出,换成国际版网站账号就能恢复邮件传书了。简单尝试,果然成功了。这下kindle又有复活之感。
看完书当然还不到要去写这篇文字。因为书很短,似乎只有几万字。主题是心理治疗,所以也没有什么明确的故事和情节。看起来实在没什么需要大书特书的。但我最近又冒出一个想法,就是除了重复的工作、带娃、生活,还能做什么?兼职?(外卖?)学一门新技术?(修电脑修手机?)或者挖掘现有的积累和优势,继续写东西的话,那就得找一点方向,总是心血来潮写写散文,似乎无法保持持续的输出,当然也没有明确的前景可言。
千想万想,不如简单定一个方向,比如写评论,做犀利有趣的评论专家。这个方向似乎还不算是太红海吧?所以有此一论。
再说回这本书。书中提到蛤蟆先生的回忆,实际上来自另一本书《柳林风声》的情节,作者也提到里面的人物和背景出自这本书。所以当书中提到蛤蟆打架、偷窃、入狱时,感觉会很奇怪,明显和这种岁月静好的书主题不符。但也还好并没有影响到书想要表达的主旨。
书本身讲了这样一件事:作为河鼠、鼹鼠和灌的好友,蛤蟆庄园的继承人,蛤蟆先生最近陷入抑郁,于是朋友们给他安排了与心理医生苍鹭的咨询会谈。几次会谈之后,蛤蟆果然重获新生,而朋友们也都开始了新生活……
故事简单而单调,精华只在苍鹭给予的咨询上。实际上就是作者借动物医生的口,讲了一些心理问题的解决之道:
一、儿童状态、父母状态和成人状态
儿童状态或许应该换个名字叫“本能”,是我们从孩童经历中形成对事物的第一反应,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害怕什么,对什么事有什么样的情绪,更多的是天真、幼稚、情绪极端化;
父母状态则反过来,是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种状态是谩骂、冷漠、指责和怪罪;
成人状态顾名思义,告别了儿童的幼稚和极端情绪,跳出了父母对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终于成熟和成长为一个成年人。是冷静而客观的代表。
二、我们是情绪的主人
虽然我们总说,哪个人惹我生气,哪件事令我愤怒。当说到底我们自己才是情绪的主人。是自己形成、决定、掌握着我们的情绪。同一件事发生在不同人的身上,出现的反应和情绪肯定是不一样的。这可以归因于他的天性、童年经历和自我认知,也可以说是前面提到的儿童、父母和成人状态的结果。
三、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如何看待世界?
在书里,苍鹭给蛤蟆分出了四个象限:我好他们也好、我好他们不好、我不好他们好,我不好他们也不好。情绪的本质就是对自我和对世界的感受。同一个世界,不同的人当然有不同的感受。说的简单点,似乎可以用乐观和消极来概括。当然重要的是如何化被动为主动,从潜意识的认知中脱出,从情绪和感受的奴隶变成主人,而不仅仅是学着如何变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