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钱能有多痛苦

我的kindle上一直保留着好几年前的一本书,叫《花钱带来幸福感》。彼时只是好玩,为了鞭策身边的xx,xx和xx,抵制物质欲望,小心消费陷阱。如今再看却是一种反讽,因为我发现到了某年纪,过了某阶段,花钱不仅没有幸福,反而可能带来痛苦。

这绝不是做危言耸听的标题党。某次在网上看到有小年轻吐槽带亲戚长辈旅游多么难受,买这个嫌贵,吃那个嫌浪费。简直是既不懂风情,又不解人情。评论倒是一片附和,我却感觉悲哀。中国人吃饱饭毕竟还没有太久。老一辈的节约肯定不是天生的。穷过的人,有钱了也不会花更不愿花。

他们可能缺点安全感。看着新一代人物质丰裕了,马上想到不确定的未来,于是一定要劝几句勤俭节约的话:万一失业了、万一生大病了、万一出了万一……怎么办,赶紧存点钱吧。

他们更可能缺点从花钱获得快乐的习惯和想象力。想想看在贵族豪门中长大的公子公主,从小各种旅游、高尔夫、马术,每一项习惯都需要大量金钱的供给,消费就是他们的生活背景板;从小穷到大的,玩手机看电影就是最大的乐子了。简单说是他们没有花钱的爱好,残酷点说他们压根没有爱好。

成长经历是会深深刻进骨子里的。就以我妈为例,她舍得买上千块的衣服,却决不允许剩菜剩饭。她说小时候经常吃不饱,上学间隙还经常去挖别人家的菜吃,经常一碗咸菜都能开心一整天。于是每顿饭都是她收尾,吃撑到得坐沙发上缓个半天。

另一个例子是给爷爷奶奶买东西。千万别问他们要不要换个xxx——这相当于当着他们面花钱,得到的回答只会是:不需要,还能用,别乱花钱——应该把自己用过的换给他们。他们不会在意这个旧的会不会比新的还贵,只要是没有看到/听到花钱的过程,他们接受起来就安心得多。

抛开已经无法再经历的老一辈经验,大家倒有个共识,一旦参加工作,自己也开始赚钱,花钱的速度马上就降下来了。越是辛苦得来的,越是犹犹豫豫不肯花出去。工地做苦工的蓝领,肯定比出入写字楼的白领更抠那几块钱。

另一方面,人穷则志短,这不难理解。我刚参加工作拿那点微薄工资的时候,也有点直不起腰的感觉,给人挑礼物,看中的都是拼多多看着新奇,但其实便宜到跟山寨货差不多的玩意儿。

奇怪的是,我身边动辄年入几十万的朋友,却不知啥时候也加入了抠门大军。用着千元机,一身行头几年不变。其中某个,用着从我这买去的二手电脑主机,和二手市场淘的显示器,玩坏了还跑了几趟维修店,就是不肯花那几十分之一的工资去换个新的。说他是因为穷人出身所以格外节约吗?抑或是本性就是葛朗台或者周扒皮作风?好像都不至于。

就像人们常说过了中年就会爱上钓鱼、盘串的段子。这些朋友也是进入了人生新的阶段罢了。对他们来说,物欲的生命周期甚至比性欲还短。

刚好中国人以节俭为美德,虽不敢说节俭和立牌坊哪个更高尚,但前者似乎更不容怀疑。一方面,这五千年来起起落落的历史周期律,告诉我们要随时未雨绸缪,眼下不就刚到这落的时期了嘛;另一边呢,则是一种自律精神的天然正确,洁身是正确的,节食也是正确的,那么节约肯定更不会有错。中国人给自己画了个叫中庸的圈,浪费和浪漫显然都在这圈圈之外。

花钱本无对错,如果能跳过花钱这一步,我想人人都不会拒绝那个更新更好的东西。所以问题的根本是这个等价交换到底值不值。对有些人物美价廉的东西,对另一些人则是某种奢侈。有趣的是,相比自己花钱的痛苦,给别人花钱倒轻松多了。节衣缩食攒了一辈子钱的父母,能给孩子付首付一次性掏空家底;平时这也舍不得那也舍不得的老人,逗起孙子孙女来却毫无原则,变成这样买那也买。美国《科学》杂志在2008年3月发表的一篇文章证明,把钱花在别人的身上,比花在自己身上更能带来幸福。

所以人生苦短,到底花还是不花,其实都随他吧,别忘了我们最终要的只是开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