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个女人,九本书。除了杨绛,你听过几个?

一说女作家,都是张爱玲,毕淑敏之类。其实女作家不少,有的有趣,有的特别,此篇总结了本人最喜欢的九个女作家:

##杨绛《我们仨》
我们仨

据5月25日新闻,杨绛于当日凌晨1点离世。

杨绛一走,网上又是一片转发,各种蜡烛。有一些人转发了据说是杨绛在《百岁感言》里写的一句话:

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但马上有另一部分人站出来表示(包括下文要说到的李娟),这并非杨绛原文,只是别人杜撰而已。

就这样,缅怀变成争吵,屁事也挤上了热点。果然应了先生那句:

主要的问题在于书读得太少而想得太多。

说回杨绛的《我们仨》。

这是本悲伤的书。女儿因肺癌早早离世(前女婿早在文革自杀了),丈夫也先于自己撒手人寰,杨绛孤苦十七年,就像书里说的,“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现在终于团聚了,悲伤就让他过去吧。

除了寄托哀思,书中最精华的部分,其实是记述杨钱两人在欧洲留学的生活。

比如杨绛写钱钟书除了读书,什么都不会:

钟书常自叹“拙手笨脚”。我只知道他不会打蝴蝶结,分不清左脚右脚,拿筷子只会像小孩儿那样一把抓。我并不知道其他方面他是怎样的笨,怎样的拙。

后来她终于领悟了。在杨绛怀孕入住产院之后,钱钟书一个人生活,就成了这样:

钟书这段时间只一个人过日子,每天到产院探望,常苦着脸说:”我做坏事了。”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我说:”不要紧,我会洗。””墨水呀!””墨水也能洗。”他就放心回去。然后他又做坏事了,把台灯砸了。我问明是怎样的灯,我说:”不要紧,我会修。”他又放心回去。

两人在一起,每天读书、散步,更重要的事情是一起自食其力做晚餐。一些细节让我们领略到,原来文艺的吃货是这样对待食物的:

比如吃虾。本来杨绛还很内行地指导丈夫如何剪虾子,没想到自己刚剪一刀,虾子抽搐不已,杨绛吓了一跳,马上把虾子扔了出去。然后跟钱钟书说:“虾我一剪就痛地抽抽了,以后咱们不吃了吧!”

看到这里我以为钱钟书也会心疼妻子,同时搬出万物平等保存善念的道理,没想到下文是:

钟书跟我讲道理,说虾不会像我这样痛,他还是要吃的,以后可以让他来剪。

果然想太多,吃货怎么会有同情心……

更多好玩的细节,大家自行翻读吧。

##柴静《看见》

看见

如果不是《看见》,柴静给人的印象可能永远混杂于央视的诸多熟脸当中,同样的优秀、高冷,在各类新闻现场或访谈节目中表现娴熟。这是一批生活在电视屏幕里的人,而电视屏幕是没有温度的。爆炸时除外。

《看见》无疑是一种惊喜。就好像杨幂上快乐大本营你才了解了杨幂:哦,臭脚;陈赫出轨了你才认清陈赫:噢,渣男。柴静写了一本厚厚的《看见》,你才恍然:哦,柴静!鹅妹子嘤!

柴静不优秀,甚至有些失败。书里写到她被陈虻从湖南卫视挖到央视,和白岩松搭档《东方时空》,因为经验不足,性情不搭,进退失据,被领导骂观众嫌,最后转到《新闻调查》才找回自己。

柴静不高冷,反而非常细腻。看惯了各种名家的书,再捧起她的,精彩好看不输分毫。时不时地,就会撞上一条条清新又深刻的句子:

不惹眼,不闹腾,也不勉强自己,要做个落后于时代的人,凝视人心。

生和死,苦难和苍老,都蕴涵在每一个人的体内,总有一天我们会与之遭逢。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

柴静的让人难忘,还在于她是有温度的。不管是她在节目中面色祥和,还是书中笔笔流泻着的,对他人的关怀,又或者是前段时间《穹顶之下》刷遍网络,由之被大赞的社会责任感。

看她的节目,读她的书,你会发现,如果说男人的魅力体现在他所开创的事业的话,那么女人的美,就体现在她对世界的体察、表达,与爱。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撒哈拉的故事.png

历史上,有很多有名的女人。但他们名垂青史的原因与男性迥异,不是像爱迪生那样发明了什么东西,不是像拿破仑那样开创了什么伟业,而是因为,一段段爱情。

是的,这也是女人的可悲之处,他们因为男人而留名历史。想想杜十娘,想想陈圆圆,甚至是李银河、波伏娃。

三毛似乎也偏向于如此。很多人记得他,不是他写了《撒哈拉的故事》《梦里花落知多少》,而是她与荷西“美好”的爱情。

后来荷西因为工作溺水而亡,三毛寡居到暮年终于也受不住精神上的孤苦自杀身亡。美好的爱情,也因为遗憾,变得更“美好”了。

三毛是值得被了解的,绝不仅仅因为爱情。来看看《撒哈拉的故事》,了解了解她吧。

撒哈拉沙漠,三毛住了六年,这里是她迷恋世界的开始,也是她爱情梦境的结束。(1973年,她来到了仰慕已久的撒哈拉,并在这里定居结婚,1979年,荷西因潜水意外死亡。随后她便回了台湾。)

因文学成名的三毛远没有人们想象的文艺、内敛,她甚至有点野。文学出于她的天赋和专业,而她的本性更偏爱游历四方,越是人迹罕至,越能勾起她无限的兴趣。

刚开始,荷西原本打算去爱琴海旅游,三毛却一意孤行要往撒哈拉体验生活。荷西从了三毛,提前在沙漠中找了个工作,没想到两人就这样定居下来。

因此,《撒哈拉的故事》有一半,写的是当地的风土人情。艰苦的环境自不必说,还有愚昧而落后的撒哈拉人。撒哈拉的女人几乎都不识字,没有基本的医学常识,还极其封建,女人生产甚至不愿意去医院,因为那里的医生是男的。因文化产生的奇景,因迷信构成的差异,让人想起那本《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书的另一半,当然是两人的柴米油盐了。这是一段精彩的柴米油盐。比如那最经典的一幕就出自这本书:

荷西问三毛:你想嫁个什么样的人?

三毛说:看的顺眼,千万富翁也嫁。看的不顺眼,亿万富翁也嫁。

荷西就说:那说来说去你还是想嫁个有钱的。

三毛看了荷西一眼说:也有例外的时候。

“那你要是嫁给我呢?”荷西问道,

三毛叹了口气说:要是你的话那只要够吃饭的钱就够了。

“那你吃的多吗?”荷西问道。

“不多不多,以后还可以少吃一点。”三毛小心的说道。

##李娟《我的阿勒泰》

我的阿勒泰.png

李娟,是个生活在新疆的当代女作家,可能是因为没有高大上的身份背景,更可能是遵循在世作家远不如死掉的有名的经典原理,总之,李娟远没有上面两个人有名。故而能发现李娟,又是何其一种幸运。

《我的阿勒泰》,第一眼看上去和《撒哈拉的故事》异曲同工。同样美丽又饶有趣味的风土人情,只不过一切都被搬到了国内,遥远的新疆往北,临近俄罗斯和蒙古国,日复一日的冰封雪地。

除了地理经纬度的差异,最大的不同,在于李娟年纪比较轻,还是个单身,而且与妈妈、奶奶一家三个女人住在一块。

三个女人一台戏。李娟家的三代三个女人,就更有戏了。

比如她和她妈妈之间的怨念:

我跑回家对我妈说:“我捉到一条泥鳅!”
她说:“在哪里?”
我说:“跑掉了。”
她就再也不理我了。
我又说:“我真的捉到一条泥鳅!”
她说:“滚,别烦我。”

比如她写奶奶的执着:

但要把外婆一个人留在家里的话,我们在外面也不会有多自由自在。一路上又老操心着家里,只想早早回去。除了惦记她一个人在家寂寞,不安全以外,还有她老人家总是把货架上好吃的东西自以为不露痕迹地偷出来,发给附近的小孩子。

我们出门半个小时后,就开始掐算了:开始少苹果了……再过一会儿又想:一把糖又没了……回去的路上:这下好了,泡泡糖盒子也空了……

李娟的单身生活,不比三毛两个人的幸福甜蜜,但也因此更无忧无虑。

很多年了,尽管已小有名气,李娟依然生活在她永远的故乡阿泰勒。也许你不会有机会连续多少多少天的飞机、汽车、牛车跑到阿泰勒看上一眼,但你可以翻开《我的阿泰勒》,美丽的异乡,有趣的姑娘,平凡而独特的生活,已经敞开在手里了。

##刘瑜《送你一颗子弹》

送你一颗子弹.png

如果柴静是文艺,三毛是狂狷,李娟是天然,那么刘瑜就是迷人的优雅。

刘瑜的优雅,来自她留学生身份拉开的距离。但这优雅,不代表就很高贵,很高冷。这是学识上的优雅,智慧的优雅,情商上的优雅。

《送你一颗子弹》,偏重于小品文的风格,和李海鹏的《佛祖在一号线》、林夕的《知情识趣》一样,充满着诙谐的文艺,都市女性的情趣,以及笔尖智慧的叮当作响:

那坨屎玲珑有致、仪态万方,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的确很具有观赏性。

刘瑜是学政治学的(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所以看待问题喜欢夹带私货,掺杂一些玄虚的学术理论。比如里面有一篇讲她当美国居委会大妈,和同屋男生围绕着厨房卫生问题展开的激烈斗争(说穿了就是刘瑜叫他们自己每次做完饭了搞清洁他们偏不搞):

我一边深入基层为群众排忧解难,一边领略世界各国人民具有民族特色的变态方式,可以说一举两得,获益匪浅。

事实上,我们这个宿舍里,小强的队伍也在稳步发展,很有点要从连级单位扩展到师级单位的架势,与同样在迅猛发展的老鼠兵团瓜分地盘。

厨房斗争起初只是文化习俗的不兼容,后来演变成同屋人人情间的较劲,最后终于上升到了不同文化大背景下如何建立良好秩序以及文化如何抬升制度执行成本的宏大命题:

如果我甚至无法通过理性的方式说服同宿舍的几个人做饭后打扫卫生,我怎么能去说服自己相信哈贝马斯的“沟通理性”理论呢?我怎么能相信自己最推崇的“协商式民主”观念呢?我怎么能够承认公共领域、公民社会在中国文化里面的可能性呢?而沟通理论、协商民主,发达的公民社会,正是我无论从学理上还是情感上最向往的东西。

对了,书里面有篇文章,题目比文章有名,叫《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

##咪蒙《守脑如玉》

守脑如玉.png

15年底16年初,咪蒙火了,因为微信公众号。

在此之前,咪蒙也就只是圈内小有名气的编辑一名。在南方周末写专栏,上绝版的《独唱团》发了一篇《好疼的金圣叹》。但如果没有微信公众号的这阵狂风,会有多少人知道她?

咪蒙是文学硕士,专栏写作方向为戏说历史。但很显然,相比调侃庄子、金圣叹,后来在微信上熬鸡汤的咪蒙更好玩一些。

2012火起来的微信公众号行业,到了2016年本来已经进入瓶颈期,该浮的浮,该沉的沉,死水激不起任何波澜。咪蒙却横空出世,个人微信号2个月竟然狂吸40万粉,几篇毒鸡汤刷遍了朋友圈。这增粉速度,这卓越的鸡汤煲制水准,我也“情不自禁”关注了她,还找了她的书来“拜读”。

妇道就是妇女要霸道。咪蒙在《守脑如玉》里说。

看到电视机里,TFboys、杨洋、李易峰、鹿晗这样的鲜肉偶像横行,谁都会说:嗯,这是一个男色的时代;实际上,这是女性消费能力的体现。

经济越往上,越能发现女人强大的消费能力。

本来书里都说了,男人天生负责创造,女人天生负责消费。男人在硅谷钻科技,女人在巴黎看时装。

消费着漂亮的时装,消费着嫩嫩的小鲜肉,女人的消费从物质,也转移到内容上来。互联网时代,什么内容最火?星座,鸡汤,娱乐新闻,而这些都是女人的菜。

举个例子,本来互联网都3.0了,微博、朋友圈居上,论坛的模式早已式微。但在武汉,偏偏线上社区“得意生活”逆流而上,从无到有做起来了,而且每天里面都聊的热火朝天。登上去一看,发现话题无非婚姻、感情、八卦、狗血。都是女人爱看的。(不是说男人的品味就多么伟光正,政治也就是国家间的八卦,数码等同男人的化妆品,何况还有各种番号美女图老司机呢)

还有个例子,前段时间北京一个住酒店的姑娘被拖行的事件,在朋友圈刷了整整两周。为什么?因为关注它的,都是女性。

放到微信上,ayawawa、深夜发嗤、咪蒙,清一色的女人,也是清一色专门给女人自己心灵上的抚摸服务。他们有时候会号召女权,有时候又赞美忠贞,立场摇来摆去,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女人需要。

咪蒙,作为一个专业360度无死角煲鸡汤的五星级厨师,不火都难。

#####最后,还有四本同样很好看的,因为以小说(自传体)为主,就不剧透了,自行体会,也许更深刻:#####

虹影《饥饿的女儿》

饥饿的女儿.png

张戎《鸿:三代中国女人的故事》

鸿

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

窗边的小豆豆

伍绮诗《无声告白》

无声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