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写过一篇《养儿防老》的文章,以为养儿既然未必防老,那么千辛万苦去生去养一个儿子,真是得不偿失。后来这文章被当事人隔壁的叔叔看到了,可是被好好教育了一通。最后我低头承认,孝顺、亲情这些东西没有定式,而我的想法也是太悲观了。但是要说到对带大孩子的辛苦,却仍旧充满畏惧。
这几天在家里“待业”,闲暇时候——也就是每天午饭过后,我一方面伏案过久要休息眼睛(未必是学习或看书),另一方面又想留一段时间和家人或他人交流,就鼓起乐观愉快的情绪来和住在一块的邻居小男孩玩耍。这小子才两三岁,脚步踏实胳膊有力,体态也颇为“丰盈”,就是还不会说话,也就是破坏能力惊人而表达能力欠缺。所以和他相处是在家这几天最大的考验。
这考验在于你得揣摩他“咕咕噜噜”“啊啊呀呀”当中的意思,两三个声调能传达千言万语,四五个词语又有无穷多的变化。当此之时,他就好比情商和智商的双重考官,你得有跨界的想象力同时又对他的习性胸有成竹。这考验也在于你得处理他情绪的变化多端。当他要求什么,那就没有二话十万火急地送到面前,所谓“一骑红尘妃子笑”,两排又豁又少的牙齿暗含了无限的满足。而当他命令什么,你又要摆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来。抗拒不行或者消极沉默,都是对他人格和至高地位的最大侮辱。倘有丝毫怠慢,马上祭出杀器——哇哇大哭。
“哇哇大哭”,听起来好像稀松平常,这不是小孩子的常态么。哇哇大哭和裂嘴而笑,构成了婴幼儿的两态,每天的生活无非就是在这两态中变换。但端坐着想象和实地去体验,给人的感觉上不异于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当这响彻云霄的哇哇哭声在你十米之内的范围里响起,我保证你不论原本是端坐读书还是手操键盘,不下两秒就要坐立不安、生不如死。如果没法远远躲开保暂时清净,那么一定会不由自主脑筋开转急于求得一个处理方案。你会抱着充盈的耐心给TA扮鬼脸、耍玩具、喂糖糖,不择手段也不问代价,全身心进入解决难题的模式。在家里的几天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有几个晚上小男孩哭彻午夜,父母两人爬上爬下,连骂带哄,折腾了大半宿。我们一家遥遥听见,也是头疼不已。老爸想睡又无心安睡,迟疑着想出门帮恰解救,又苦于自己未必有什么妙计,于是来回走动,几次在门口迟疑不去。
对于这种极端状态,做大人的自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至于要想奋力讨好以维持这小家伙愉悦的心情,其实也远远没有想象得那么简单。前面说了,他的要求你要满足,他的命令你得一一照办。而这些要求、命令,不明内情的想着一个小孩子欲望简单,无非就是好吃的好玩的手到擒来,却不知道这个满足要求、完成命令的状态是个变化时。也就是说,他就像那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做奴才的得日夜看护,24小时听候吩咐。主子要听歌,奴才得立刻打开电脑单曲循环《江南style》;主子坐在电脑椅上手舞足蹈,奴才得看护主子不至于掉落摔倒;主子听腻了要下地玩耍,奴才又得贡献体力,轻拿轻放……不仅是耐力的考验,也是体力的透支。
停笔至此,好像又到了总结陈词的尾段。我是该说正因为儿女难养,才反见父母的不易,因此我们人人都该敬重爱戴父母呢?还是该说作为一条崭新的生命,儿女既不是父母的玩物,也不是长辈传宗接代的工具,生儿育女固然艰辛,考虑是不是应该把一个生命带到人间更是一大难题。这两点都该说也都能说得,但我更想说的是,生养下一代是来自天性而必将艰苦卓绝的付出,父母抚养孩子长大,孩子也给父母带来无尽的欢笑,这是生命的过程,也是一种神奇的经历。这艰辛而漫长的一段,不论是做父母的还是做子女的,都值得好好去享受其快乐,去体验其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