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眼前这群黑压压的脑袋,我不禁发出一声叹息。
此时是班会课,但我实在累了,大道理讲得太多,口倦神疲,劳心劳力也不过收获一幅幅冷漠的面孔,多说何益?于是我干脆让他们读课外书,随便看什么吧,《故事会》也罢《花火》也罢,只要非黄非邪,与反动无关就好。
眼前是罕见的安静。我转了转眼睛,回忆了一下,大概上次出现如此和谐的场景已经是好几个月前了吧。至于其他时候?可想而知,这群野孩子,教研组同事们眼中的“差生”们,还能造出一幅什么局面?
这是一个贫穷的小县城,大多普普通通的成年人都过着节衣缩食的生活,仅仅是为了让自己家的宝贝上个这样排名靠前的高中,又或者在讨价还价的菜钱里扣出一块两块攒下来,给他们提供几项昂贵的补习课。
正因为县城生活,这种比上不足、比下也差不离的艰难,我并没少见标准的“好孩子”,他们坚韧不拔而踌躇满志,为着改变家庭的生活条件,或者为自己胸中一颗闪耀的梦想,不停地奋斗。有的刻苦而聪明,冬季里天天穿着同一件棉袄,却记得在每一节课后向我请教习题集上的难题;有的没那么聪明,一道题目我都讲烦讲腻了,他还在那摸不着头脑:“可是……”不过随即又抱歉地笑笑:“不好意思老师,我不太聪明,让我都想想吧。”于是坐会座位上,耐耐心心埋着头,直到错过饭点。
可如今分配给我的这个差生班却让我大开眼界。他们大多同样来自家境普普通通的平民家庭,有的甚至背负着一个重病的父亲,或者好几个嗷嗷待哺的弟弟妹妹。但与我见过的那些聪颖刻苦的孩子不同。这里的孩子们,没人能耐住性子认认真真听上一节课。他们要么捣蛋,传纸条,玩手机,或者甚至隔着几个座位旁若无人地聊天;要么随意地请假、迟到、旷课,不经提醒都想不起来自己还是一名应该好好坐在这里的学生。
没一个人想到“奋斗”二字。
正胡思乱想着,“嗡嗡”,裤兜里的手机突然震了两下。我掏出来一看,是一个陌生号码的短信。
“来到我们班三个多月了,您大概已经放弃了吧。”
是班上的学生。但是是谁呢?竟然在这个时候给我发起了短信。我四顾一番,没发现谁把手藏在桌子底下,就算是平时最自我最好玩手机的少杰,也正端端正正捧着一本书细读呢。
很久没有和哪个学生有推心置腹之谈了。我来了兴趣,决定趁着机会聊一聊:
“为什么你们就不愿意学习呢?家里需要你们的支持,少年壮志也等着你们实现。学习才会拥有美好的一切。”有点文艺了,我点了发送。
放下手机,我密切注视着台下,并无异动,看来对方很机警地把手机调到了静音。
“嗡嗡”手机又震了。
“您看过《地球上的星星》么。”
我一时没反应过来,但很快回想起这是一部很有名的印度电影。我手机上网回顾了一下故事情节,讲的是一个孩子有先天性阅读困难症,却被大人们视为贪玩不爱学习的坏孩子的故事。
我意识到对方在给我提供一个理解他们的窗口。先天性阅读困难毕竟是罕见病,我不相信班上这么多人都得了这样的病。但我马上了解了对方的意思。也许他想说的和这部电影的影评传达的意思一样,不是每个孩子都那么聪明那么热爱学习。学习这件事说起来轻松的事情,对有的孩子简直就是痛苦。
这个世界很大,人与人的区别同样不小,他说的大概不错。我是有点偏颇了。
但我想到了另一点反驳之处,于是敲打键盘继续与他讨论:
“我也见过很多不太聪明但是为了前途为了改善家境刻苦努力的人,希望你不要因为学习的痛苦,就轻易逃避痛苦。生活本身就是痛苦的,你得学会适应它。”
回信很快:“您说的很对,痛苦不是逃避痛苦的理由。”话似乎才说一半,这个回答我并不满意,于是耐心等着,应该会有下文。
果然,几分钟又收到了余下的部分:
“但是对我,或者对一部分人来说,改善生活条件并没有那么重要。至于梦想,随性生活不也可以构成一种梦想吗?”
说实话我被惊讶到了。既是为这个孩子严谨的思维逻辑和清晰的生活洞见,也是为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
我尝试着理解他的意思。不是每个家庭的生活都那么糟糕。尤其是在现代中国这样一个慢慢迈入小康的社会里,好的可以非常好,但差的,尽管与那些好的相差十万八千里,却也没有差到哪里去。大多数家庭,够吃够用,生活总体而言还是幸福的。而且家长疼爱唯一的孩子,并没有打算把改善生活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孩子的身心应该是完全自由的。我才意识到这一点。好好学习,并不是一种自由;努力赚钱,同样也不会是自由的同义词。以前的人们畏惧饥饿与寒冷,所以把赚钱生存作为第一要务。如今不是那个时代了,身心的洒脱才是最值得追求的东西。为了一个”物质水平“而拼搏一生,并没有当一个诗人一个流浪者来得有意思。这大概就是他说的随性吧。随性怎么就不能成为理想的一种呢?
不过我觉得这些看上去堂而皇之的道理,同样也可能是某种轻率生活方式的借口。于是继续回:
”有没有可能,你说的随性,其实是本性里的懒惰作祟?“
这次半天没有回音,看来我切中了要害。如果随性是因为人性本懒而衍生出的一种虚伪的价值观,我觉得也不比那些老老实实庸碌一生的人好到哪去。可我的内心里更希望收到犀利的反驳。
回复如期而至:”老师又狭隘了。随性可以是一种价值观,懒惰怎么就不能是另一种价值观了?“
哈哈,这一来一回还真有点哲学思辨的意思,大概几千年前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也是这样一来一回的吧。
他说的很对,懒惰同样也能成其为一种独立的价值观。干嘛非要奋斗,干嘛不能懒着生,懒着活,最后懒着死?如果来到这世上是为了过一种自己想要的生活,那么慵懒地度过,何尝不是一种可以选择的方式?
在我们这个社会里,富贵人家从出生就不愁吃穿用度,生活清闲而舒适。相应的,穷人一来到这个世界就是要拼搏的,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能和这些幸运儿坐在同一个桌子上喝咖啡。就好像《银魂》里说的,”和你们这些少爷不同,我们光是活着就已经竭尽全力了。“
但我显然忘了还有一类人,他们并没有优渥的条件,但也对富人奢侈的生活看不上眼。他们疏于追求,懒得竞争,名牌包包和旗舰手机他们同样喜爱,但绝非他们生活的必需品。生活的必需品另有其他。他们就像草原上的牛羊,踱到哪里,就在哪里吃草,散心,把时光大把大把地花掉。这是懒,这同样是自由。
好有意思的想法,我也再次四顾这群”差生“,也懒得去一一排除到底是哪个在偷偷给我短信辩论,只是不禁微微一笑,为有这样有趣的学生感到分外的自豪。
why nobody fights?
maybe because they needn’t .